2011年10月31日 星期一

免費即時收看日本電視台日劇、綜藝節目、動畫、球賽、新聞和收聽廣播電台──Windows版KeyHoleTV、Mac版MacKeyHoleTV、iOS版i-KeyholeTV、Linux版KeyHoleTV

0 意見
分享






  KeyHoleTV是日本Cognitive Research Laboratories, Inc.(公司股東包括日本政府總務省、理化學研究所、講談社、NTT、東京大學、情報處理振興事業協會)開發的軟體,是一個P2P網路的電視節目收看軟體。透過它,可以免費即時收看日本電視台日劇、綜藝節目、動畫、球賽、新聞和收聽廣播電台。

下載:
Windows版KeyHoleTV:http://www.keyholetv.jp/Viewer/Windows/
Mac版MacKeyHoleTV:Mac OS X 10.4虎(Tiger)或10.5花豹(Leopard)http://www.keyholetv.jp/Viewer/MacOSX/OS10.4_OS10.5/、10.6雪豹(Snow Leopard)或10.7雄獅(Lion)http://www.keyholetv.jp/Viewer/MacOSX/OS10.6/
iOS版i-KeyholeTV(需JB):http://www.keyholetv.jp/Viewer/IPhone_NeedJB/
Linux版KeyHoleTV:http://www.keyholetv.jp/Viewer/Linux/
  在Mac安裝後,在應用程式就可以看到MacKeyHoleTV的圖示,上圖就是程式打開後的畫面。中間一整排就是電視台跟廣播電台的名稱,點選要收看(聽)的頻道後,按下「WATCH」,就出現如下圖的畫面。
  要換別台看,按「Stop VIDEO」,再選其他頻道就可以了。

  底下是日本各大電視台及其節目表網頁(請注意,日本跟台灣有一小時的時差):

NHK(日本放送協會,Jap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節目表(番組表)

  本季播放日劇有星期二(火)22(日本晚上10點,台灣晚上9點)《他、老公、男友們;カレ.夫.男友達》(真木陽子;真木よう子、夏帆)

テレビ東京(東京電視台,TV TOKYO Corporation)節目表(番組表)

  不愧是日本現時製作最多動畫片集的電視臺,節目表一眼看過去,就看到《Keroro軍曹》、《NARUTO火影忍者》、《遊戲王》、《機動戰士鋼彈;機動戦士ガンダム》、《BLEACH死神》、《銀魂》。

テレビ朝日(朝日電視台,TV Asahi Corporation)節目表(番組表)

  本季播放日劇有星期三(水)21《相棒》、星期四(木)21《DOCTORS》(比嘉愛未)、星期五(金)23《還有第11人!;11人もいる》(廣末涼子)。

TBSテレビ(TBS電視台;東京放送,Tokyo Broadcasting System Television)節目表(番組表)

  本季播放日劇有星期日(日)21《南極大陸》(木村拓哉、綾瀨遙、堺雅人)、星期五(金)22《專業主婦偵探;専業主婦探偵~私はシャドウ》(深田恭子、藤木直人)、星期三凌晨一點(火25)《深夜食堂2》(小林薫)。

日本テレビ(日本電視台;日本放送,Nippon Television Network Corporation)節目表(番組表)

  本季播放日劇有星期三(水)22《家政婦女王;家政婦のミタ》(松島菜菜子)、星期六(土)21《妖怪人間;妖怪人間ベム》(龜梨和也)。

フジテレビ(富士電視台,Fuji Television Network)節目表(番組表)

  本季播放日劇有星期一(月)21《我不能戀愛的理由;私が恋愛できない理由》(香里奈、吉高由里子、稻森泉)、星期二(火)21《推理要在晚餐後;謎解きはディナーのあ》(北川景子)、星期二(火)22《HUNTER~その女たち.賞金稼ぎ》(米倉涼子)、星期四(木)22《蜜之味;蜜の味~A Taste Of Honey》(榮倉奈奈)、星期日(日)21《我和明星的99日;僕とスターの99日》(金泰希、西島秀俊)。

KKB鹿児島(鹿兒島放送,Kagoshima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節目表(番組表)


相關文章:
  PPS影音軟體MAC正式版下載(download)與安裝步驟
  非HiNet用戶也能免費享用的數位家庭服務
  華為Huawei E161 MAC驅動程式(driver)
  Taipei Free臺北公眾區免費無線上網
  全國免費上網的wifi熱點iTaiwan帳號要怎麼申請?
  7-11 WiFi無線上網的免費優惠
  中華電信3G無線上網變慢的其中一個解決之道

繼續閱讀...

你想要哪一種社會:公平分配選擇,還是各憑本事爭取?──解放的自由(freedom from)與能夠的自由(freedom to)

0 意見
分享




  美國夢雖然激勵許多人去實現偉大的夢想,但是對無數的人來說,它永遠只是一個夢想而已。長久以來,全世界都覺得美國是個充滿機會的國度──以前或許真是如此,但如今對大多數人來說,美國其實和大部分後工業化國家差不多。最近的研究甚至發現,美國父母的收入和子女的收入之間有很高的相關性,比瑞典、德國等西歐國家還高。這顯示,美國人的成功比較不是靠個人努力,而是靠原生家庭的環境。(《誰在操縱你的選擇:為什麼我選的常常不是我要的?The Art of Choosing》頁89)

不自由,毋寧死!(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派屈克·亨利(Patrick Henry)

  問題是,你爭的是什麼樣的自由?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希娜.艾恩嘉(Sheena Iyengar)在《誰在操縱你的選擇The Art of Choosing》提供了我一個新的角度來了解「茉莉花革命Tunisian revolution ثورة الياسمن」、「佔領華爾街Occupy Wall Street」、中國,與現今的台灣。  

  即使在統一20年後,柏林在很多方面還是感覺像兩個城市,如柏林圍牆般強大的觀念障礙分隔著兩邊的人。我和東柏林人交談時,發現他們對於市場上增加的機會、選擇、選項並沒有充滿感激,反而對這種新的生活方式感到懷疑,逐漸覺得這樣是不對的。一份2007年的調查顯示,五個德國人中就有一人以上希望重新築起柏林圍牆,高達97%的德東人表示他們對德國民主感到不滿,九成以上德東人覺得社會主義原則上是不錯的概念,只不過以前實施得不太好。……

  以蘇聯與其同盟(包括東柏林)所採用的經濟體系為例,政府規劃了每個家庭可能需要多少物質,包括汽車、蔬果、桌椅等,由那個數字再推估全國得生產目標。每個公民依據在校展現的技能,分配到特定的職業,而職場上的工作也是根據全國的需求推估出來的。由於房子和醫療保健都是免費的,他們的薪水全都花在消費品上,但政府控管的生產中心會確保每個人都獲得一樣的東西,連電視機、家具、生活空間的型態也是家家戶戶相同。

  歷史證明,這種體制無法長久。儘管工人的薪水逐漸上調,政府仍刻意把商品價格壓低以預防人民的不滿,導致大家能花的錢比能買到的東西還多。雖然民間因此出現黑市販售非法商品,大家的錢還是大多閒置在銀行裡,這表示政府雖然付薪水給人民,卻沒有收回足夠的錢資助政府各種活動需要的經費,再加上內部貪腐嚴重,和美國的軍備競賽又很消耗資源,蘇聯的經濟最後終於不支瓦解。

  共產體制雖然因為本身致命的缺點而崩解,卻為人民解除多數金錢上的煩憂,因為大家都有足夠的錢購買政府供應的多數物質。他們買不到奢侈品,無法參與任何形式的炫耀性消費,但每個人都買得起生活必需品。資本主義體系就沒有這樣的保證了,很多東歐人在經濟轉型期都痛苦地體會到這一點。他們突然失去國營事業的工作,這對比較不擅長在新職場上爭取工作的老一輩來說特別難熬。而過去的物價從1950年代以來就固定不變,如今卻通膨嚴重,導致消費品變得格外昂貴(尤其是舶來品),也破壞了人民畢生積蓄的價值。雖然有些人剛好抓對時機卡位,因經濟轉型成資本主義體制而大幅受惠,但他們大多是靠牟取暴利致富。我訪問了一個人,他對當地的轉變提出了精闢的見解:「在蘇聯時代,你有錢但買不到東西。現在你什麼都能買了,卻沒有錢。」

  類似的言論在中國改革開放沒多久後,我在一篇新聞報導中,也看過廣州市民說過。

  這番話充分說明了我們文化中最重視的一項特質,心理學家兼社會理論家佛洛姆(Erich Fromm)曾在1941年的著作《逃避自由Escape from Freedom》裡巧妙地提到這點。佛洛姆認為,自由是由兩個互補的部份組成的。一般對自由的看法是,「擺脫在政治、經濟、精神上限制我們的鐐銬。」也就是說,他人不能強行干預我們追求自己的目標。除了這種解放的自由(freedom from),佛洛姆覺得還有一種能夠的自由(freedom to),亦即能夠追求特定目標並充分發揮潛力的自由。「解放的自由」和「能夠的自由」不一定都能兼有,但是我們必須在兩者兼備的情況下,才能從選擇中獲得完整的效益,例如小孩子可能「獲准」享用一塊餅乾,但如果她無法搆到架上的餅乾罐,就吃不到餅乾。

  理想的資本主義體系最重視的一點,就是「解放」大家在社會上往上爬的限制,至少理論上大家都有平等的機會,靠著自己的優點決定成敗。但沒有限制的世界非常競爭,較有才華、較努力或運氣較好的人就有優勢,所以雖然有許多種商品與服務,卻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接觸到所有選擇,有些人甚至負擔不起生活必需品,例如食物、住所、醫療等。相反地,理想的共產主義/社會主義體系則是追求結果平等,而非機會平等,保障所有成員都「能夠達到一定生活水準」的自由,難就難在這些提供貧困者的額外資源必須來自某處或「某人」,因此政府必須徵用他人的財產、控制其經濟活動,削減其「解放的自由」。

  真正的選擇需要有能力挑選,不受外力阻礙,這表示過於偏向上述兩個極端都會限制大家的機會。此外,這兩種極端在實踐的過程中都會衍生額外的問題。缺乏「能夠的自由」,除了可能讓無法自力更生的人陷入貧困、苦難、窮途末路以外,也可能造成權力傾斜:富豪的權力之大,令他們即使從事不法勾當也能迴避責罰,或修改法令以鞏固自己的優勢,犧牲其他人的利益,這就是大家常對19世紀末期「強盜資本家robber baron」提出的指控。相對的,缺乏「解放的自由」,可能鼓勵大家怠工,因為他們知道每個人的需求都會獲得滿足,導致扼殺了創新和冒險進取的創業精神,因為多努力一些也不會獲得額外的物質收益。此外,政府需要有支配人民的廣大權力才能落實這樣的體制,但我們從過去多數的共產體制可以看到權力終究會腐化。

  最糟糕的是,有錢的人跟有權的人沆瀣一氣,同時剝奪了一般老百姓的「能夠的自由」與「解放的自由」。

  幸好,儘管我們不太可能同時提升這兩種自由,但這不是零和遊戲,我們還是可以兼顧兩者到某種程度,例如用課稅的方式建立社會福利制度(這是稍微限制一下「解放的自由」,以換得許多人「能夠的自由」。當然,有些人認為還不夠濟貧的稅率,有可能對其他人來說高得可怕)。雖然大多數人比較喜歡在兩種極端間取得平衡,但每個人因個人經驗與文化背景的差異,各有一套不同的假設,那也會影響我們認定的平衡。

  住在前共產主義國家的人,就是面臨從一個極端轉換到另一個極端的挑戰。我在柏林訪問了許多人,發現轉變過程中的一大阻礙,是他們長期以來對「公平」的認知,無法用另一套想法輕易取代。我常發現,西柏林人(普遍比較像西方人)是以「解放的自由」在看世界。對東柏林人來說,儘管共產主義只是過往的記憶,但他們的觀點還是偏向「能夠的自由」,尤其是老一輩。例如克勞斯就感嘆:「以前我只能到匈牙利度假,但至少我知道自己還能度假。現在我哪裡都可以去了,卻沒錢去任何地方。」赫曼也對過去有類似的懷念:「以前電視只有兩個頻道,但是大家都有。不像現在,有的人有上百個頻道,有的人一個也看不到。」卡佳最不滿的是新體制對醫療保健的影響:「以前我只能看一位醫生,現在有那麼多醫生可選,但是醫生根本不在乎病人。好醫生很貴,我覺得我生病時沒人能幫我看病。」較年輕的東柏林人也提出同樣的感受,不過他們的懷舊渴望不像老一輩那麼強烈,或許這是因為老一輩在轉換過程中,體驗到比較嚴重的經濟副作用。

  我把訪問的範圍拓展到烏克蘭、俄羅斯、波蘭等國家時,一再聽到他們對選擇的公平分配問題提出類似的想法,即使是那些在最高學府裡就讀的大學生。他們應該可以靠著教育在未來獲得較多的成就,可是他們也有同樣的想法。……即使他們認為「解放的自由」比「能夠的自由」提供個人更多的機會,但年輕的受訪者並不認為這對社會整體而言是最好的模式。

  ……真正的選擇是,是提供人民「能夠的自由」,例如基輔的安娜塔西亞教授表示,轉變成資本主義後,「我想我們失去了機會平等的特權。以前在蘇聯時代,因為人人機會平等,所以我反而覺得那時的選擇比現在還多。」

  不只面對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意識型態對立的人會對「解放的自由」和「能夠的自由」產生不同觀感,一般來說,愈強調集體主義優於個人主義的人或文化,愈喜歡「保證大家都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體制,而非「有利個人成就發展」的體制。即使在西歐,他們雖然偏向個人主義,但是沒像美國人那麼明顯,所以他們比較可能支持呼應「能夠的自由」的政府政策,而非呼應「解放的自由」的政策,例如2009年,美國對富豪課徵的所得稅率最高是35%,比歐盟的平均值低了12%。1998年,美國花了11%的國民生產毛額(GDP)在社會保險、醫療、福利金等津貼和補助上,歐盟國家則平均是花21%。

  台灣所得稅率最高是40%。

  我們覺得自己對人生有多少掌控力(這有一部分是受我們接觸到個人主義的程度高低所影響),也會左右我們如何看待選擇的分配。覺得人生可以由自己掌控的人,通常會偏好「解放的自由」,這不僅是因為它提供較多機會讓他們達成個人目標,也是因為這樣比較公正:投入愈多心血的人就會獲得回報,偷懶的人無法坐享他人的成果。相反的,認為成敗主要是由命運(包括出生環境)決定的人,通常會覺得以「能夠的自由」為重的體制比較公平。畢竟,如果再怎麼努力也不見得會成功,努力的人也有可能無法靠自己的力量維生。

  以時間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認為成敗主要是由命運(包括出生環境)決定的人,屬於現在宿命型(Present Fatalistic)時間觀

  從這種世界觀的差異可以看出,對個人掌控力的看法和政治的意識型態息息相關。保守的政黨通常偏好放任主義的經濟政策,自由派則偏好較強大的政府與社會計畫。「世界價值觀調查World Values Survey」的資料顯示,在美國與歐盟國家內,自詡為自由派的人比較不可能主張「窮人很懶」這種說詞,並且較可能支持「收入和運氣好壞有關」之類的說法。在歐洲,很多國家有強大的民主社會主義黨,他們比美國任何主流政黨還偏左派。有54%的歐洲人認為每個人的收入是看造化決定的;相較之下,美國人這麼想的比例只有30%。而當大家根據自己的理念投票時,便會合力將他們的社會導向其中一種自由的概念──解放的自由,或是能夠的自由。

  這裡,大家可能會想問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整體來說,哪種方法比較好?」這樣的問題其實無法回答,因為大家對自由的歧見不僅會影響他們支持的政策,也會影響他們用什麼工具來衡量政策成效。重視「解放的自由」的人,比較可能注意每人GDP之類的衡量數據,因為它讓人窺見該國家潛在的機會有多少。例如,有人可能會注意,2008年美國的美人GDP是4萬7千美元,歐盟國家的平均值是3萬3400美元。美國身價超過十億美元的富豪人數也是其他國家的六倍(全球五大富豪中,美國就占了三位)。比較重視「能夠的自由」的人,可能會注意吉尼係數(Gini coefficient)這類的衡量工具,可以評估一國的收入分配狀況。在133個算過吉尼係數的國家中,瑞典居民的財富與資源分配狀況最平均,許多前蘇聯成員國與附屬國雖然每人GDP很低,吉尼係數卻排在前30名。美國是第94名,僅次於喀麥隆和象牙海岸。美國民主實驗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國家財富,卻也創造了不平等的社會。

  整體而言,美國人比任何國家的人都更相信「解放的自由」的重要性,這種理想常以「美國夢」的字眼呈現。「美國夢」是歷史學家詹姆斯·亞當斯(James Truslow Adams)在1931年自創的用語:「『美國夢』就是大家夢想在一片土地上,每個人的生活過得更好、更豐裕、更充實。靠著實力或成就,人人都有機會……這也是所有人夢想中的社會秩序,當中的男男女女都能充分發會與生俱來的能力,並因自己的成就而得到他人的認可,無關出身好壞。」它的基本前提是,只要你有雄心和實現夢想的技能,沒人可以阻礙你的雄心壯志。如果你懷著夢想,又有職業道德,全世界都公認這是一個可以讓人出人頭地的國家。

  美國夢雖然激勵許多人去實現偉大的夢想,但是對無數的人來說,它永遠只是一個夢想而已。長久以來,全世界都覺得美國是個充滿機會的國度──以前或許真是如此,但如今對大多數人來說,美國其實和大部分後工業化國家差不多。最近的研究甚至發現,美國父母的收入和子女的收入之間有很高的相關性,比瑞典、德國等西歐國家還高。這顯示,美國人的成功比較不是靠個人努力,而是靠原生家庭的環境。(《誰在操縱你的選擇:為什麼我選的常常不是我要的?The Art of Choosing》頁81)


相關文章:
  柏林圍牆是怎麼倒塌的?
  貧富差距擴大會縮短每個人壽命
  不同版本的獨裁者賽局(dictator game)——人是自私或利他的動物?
  最後通牒遊戲(Ultimatum Game)
  星群比它最亮的星星來得重要
  世界因為不只一種觀點而多彩多姿
  學習觀察力,培養分析力,擁有判斷力

繼續閱讀...

2011年10月30日 星期日

時間觀與12個讓自己更快樂幸福的方法

0 意見
分享








耗費時光卻樂在其中,就不是浪費時間。(The time you enjoy wasting is not wasted time.)──羅素(Bertrand Russell)

  心理學家索妮亞‧柳波莫斯基(Sonja Lyubomirsky)確認了12種可以提昇快樂水平的方法,每一種或明或暗地都和總體的時間觀有關。上圖是只偏重某種時間觀的人,他們只能利用哪幾種方法讓自己更快樂。

  想了解自己的時間觀,可以做「金巴多時間觀量表(Zimbardo Time Perspective Inventory,ZTPI)」以及「超驗未來型時間觀量表(Transcendental-future Time Perspective Inventory,TTPI)」。

  偏好某種時間觀的人,不論處在哪一種情況,通常都只會用那一種時間觀。這也是時間心理學弔詭的另一特色:未來時間觀在某種情況下有利於人,但換一種情況就適得其反了。

  舉例來說,未來導向可以養成樂觀的心態,培養處世方法,設定人生的目標。所有這些雖然都可以增加快樂,這種偏重未來的心態卻使人無視於其他時間觀可以採行的方法。

  換句話說,任何獨沽一味的時間觀都難免一偏之失,只由調合得當的時間觀才能打開通往快樂的所有門戶。

  在全部的快樂中,我們自己所能主導的儘管只佔百分之四十,要緊的是,追求快樂時,務必要用盡一切方法。偏重某種時間觀只會關上其他通往快樂的門戶,調合的時間觀則可以提供心理彈性,在通往快樂的路上,得以繞開不可避免以及自己無法控制的障礙。

  上圖所列的方法,不妨一一檢視並思考如何用在自己身上(我們強烈推薦 索妮亞‧柳波莫斯基Sonja Lyubomirsky的大作《這一生的幸福計劃:快樂也可以被管理,正向心理學權威讓你生活更快樂的十二個提案The How of Happiness: A New Approach to Getting the Life You Want》,上圖即引自該書)。

  兩位曾擔任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PA)主席的重量級心理學家金巴多(Philip Zimbardo)以及馬汀.塞利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也是正向心理學之父)都推薦《這一生的幸福計劃The How of Happiness》這本書,希望這本書早日有繁體中文版(補充:繁體中文版已於2014年4月29日出版)。

  在快樂心理學方面,我們強烈推薦其他傑出研究人員的大作,特別是馬汀.塞利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的《真實的快樂Authentic Happiness: Using the New Positive Psychology to Realize Your Potential for Lasting Fulfillment》及丹尼爾.吉伯特(Daniel Gilbert)的《快樂為什麼不幸福?Stumbling on Happiness》。

  《你何時要吃棉花糖?The Time Paradox》繁體中文版沒有正確地寫出這兩本好書已經出版的繁體中文版書名。

  我們無意詳述他們的發現,而是要指出,這些專家所提出的快樂之道,其先決條件就在於調和的時間觀。追求快樂而沒有調和的時間觀,就有如用單聲道音響聽偉大的音樂……或許仍不失樂趣,但缺此便美中不足,無法達到最大的快樂。(《你何時要吃棉花糖?:時間心理學與七型人格The Time Paradox: The New Psychology of Time That Will Change Your Life》頁283)

  貼這一篇網誌的私心是希望有更多人能知道這四本好書。


相關文章:
  影響快樂的外在因素
  時時心感恩的十種方法
  感恩的好處有那些?正向心理學家的研究這麼說
  快樂,從心開始——學習創造樂趣
  如何找到符合你興趣、價值觀跟需求的快樂活動?──快樂活動適合性測驗
  社交技巧——不害羞的人會怎麼做?
  當下此刻最美妙

繼續閱讀...

為什麼小孩五、六歲附近買醫療險比較便宜?

0 意見
分享




  金管會保險局的「人身保險商品Q&A問答集」第十條:

Q10:先天性疾病是否屬醫療保險契約之承保範圍?

Ans:由於「先天性疾病」為一抽象集合名詞,並非保險法規定之法定除外責任,準此,各保險公司若擬將先天性疾病列為健康保險商品之除外不保事項,則對於不承保先天性疾病之具體名稱,除應於保單條款列示清楚外,保險費率尚須依照公平對價原則做合理反映;否則,該除外責任條款即有構成保險法第54條之1約定無效之情事。次查保險法第51條第1項規定:「保險契約訂立時,保險標的之危險已發生或已消滅者,其契約無效;但為當事人雙方所不知者,不在此限」,若被保險人先天性疾病於訂立契約前潛隱未發,自不為契約當事人及被保險人所知悉,保險契約依法自屬有效。保險人如擬依保險法第127條主張被保險人於訂立契約時已在某先天性疾病情況中,不負給付保險金之責任,則須舉證被保險人於訂立契約前曾有發病事實,否則仍應依契約約定給付保險金。

  等到五、六歲,嚴重的先天性疾病患者,保險公司可能直接拒保;不嚴重的,也有了發病事實,保險公司可以透過批註除外,不用理賠與該疾病有關的醫療費用保險金。藉此,保險公司等於避免了理賠一大筆保險金的可能。(保險公司是商業公司,成立目的為賺錢,不是公益團體)

  再者根據健保局2009年(最新的只到2009年)的統計資料http://www.doh.gov.tw/CHT2006/DM/DM2_2.aspx?now_fod_list_no=11592&class_no=440&level_no=3

  在2009年,0到4歲的女嬰兒(48萬4431人),3個就有1個曾急診(17萬500人),近8個就有1個曾住院(6萬4804人),健保總共支出約22億9489萬元住院費用,平均每位住院女嬰花費約3萬5千元

  5到9歲的女孩(61萬5119人),則是約5個有1個曾急診(11萬8455人),約23個人中有一個曾住院(2萬7344人),健保總共支出約6億3882萬元住院費用,平均每位住院女童花費約2萬3千元

  在2009年,0到4歲的男嬰兒(52萬9752人),則是不到3個人就有1個曾急診(20萬9105人),近7個就有1個曾住院(8萬330人),健保總共支出約28億1815萬元住院費用,平均每位住院男嬰花費約3萬5千元

  5到9歲的男孩(67萬2780人),則是約4個有1個曾急診(15萬9250人),約20個人中有一個曾住院(3萬3768人),健保總共支出約8億7881萬元住院費用,平均每位住院男孩花費約2萬6千元

  很明顯地,小孩在零到四歲時,會理賠較多的醫療保險金。等到5、6歲時,對於身體較差的小孩,保險公司可以透過拒保、加費,或是批註除外,來避免理賠高額醫療保險金的風險。


相關文章:
  哪些情況下會被商業保險公司拒保?──全民健保註定虧損的其中一個原因
  壽險、醫療險、意外險、旅行平安險、投資型保單常見問題的官方回答
  幫小孩或自己保醫療險要留心的地方
  變更職業或職務時,記得立即「書面」通知意外險保險公司
  意外險保產險公司的真的又便宜又好嗎?意外險該怎麼買比較好?
  保險公司倒閉對你的保單有什麼影響?
  怎樣查到各家保險公司的保單條款跟費率?

繼續閱讀...

2011年10月29日 星期六

為什麼平板(電腦)不能只是拿來玩遊戲?──如果事實上每個人都想去做這件事,或許這件事就應該被完成

0 意見
分享

  面臨一個無法輕易解決的難題時,很多管理者會感到焦慮。例如,當有人向他們質疑某些基本政策的理由時,他們就會拿出那些早已準備好的答案,就像我們在小時候都曾經聽過的一句話:「我叫你做,你就去做。」在企業和組織中,從管理者以下的回答可以很明顯看出類似的思考模式:「如果我們讓每個人都這麼做,那怎麼辦?」許多創新的靈感可能因為這句話而受到了壓制。

  如果只有少數幾個人想去做某件事(不管這件事是什麼),會有什麼樣的差異呢?如果事實上每個人都想去做這件事,或許這件事就應該被完成。在一家我擔任諮詢工作的養護之家中,一位年老的婦人想要在小廚房弄一份花生醬三明治,不想到餐廳吃飯。養護之家的指導員說了:「如果每個人都想這樣做,那可怎麼辦?」如果每個人真的都這樣做的話,或許養護之家可以因此省下不少伙食費。至少這個資訊對主廚來說是非常有用的。

  如果某些異常的狀況大約每隔一段時間只會發生一次,這種情況就應該被忍受嗎?因為全體人員都希求改變,就應該要制訂新的政策嗎?像這樣的問題對任何一個組織來說可能都是重要的。而像是「如果每個人都想這樣做,那可怎麼辦?」或「我們從來沒有這樣做過。」的答覆,會將革新的機會打入冷宮。(《用心,讓你看見問題核心:跨過分類思考、自動行為、單一觀點的局限思路(舊版中文書名為「用心法則:改變你一生的關鍵」)Mindfulness》頁170)

  根據維基網站「Comparison of handheld game consoles」的資料,任天堂NDSL(Nintendo DS Lite)賣了8449萬台,任天堂NDS(Nintendo DS)賣了1882萬台,新力PSP(PlayStation Portable)賣了5126萬台。

  根據2011年10月19日的新聞,Google公司的Andy Rubin 說:「市場上」有約 600 萬台 Android 平板;但是他沒說這是出貨的數目還是已經賣出的數量。2011年9月5日的新聞「聯想高層:三星Galaxy平板銷量號稱百萬 其實只賣出2萬台」。

  如果有哪家做平板的公司做出專門拿來玩遊戲的平板,就算只搶下掌上型遊戲機5%的市場,也有六、七百萬台的銷售量呢!


相關文章:
  需要「食譜」的平板(電腦)
  世界因為不只一種觀點而多彩多姿
  為顧客創造價值
  設計法則摘要
  傑克‧威爾許(Jack Welch)檢驗策略的5張投影片
  iPad2不是亞馬遜Kindle Fire的主要競爭對手假想敵,Nook Color才是
  蘋果電腦(Apple Computer)公司改名為蘋果(Apple)公司有什麼差別?

繼續閱讀...

幫愛情加溫的方法──心理學教你談戀愛,增進夫妻感情

0 意見
分享






  尋找魯賓愛情量表(Rubin Love Scale)的資料時,找到了《科學人 2月號/2010 第96期Scientific American》的「科學教你談戀愛」這篇文章,作者是心理學教授艾普斯坦(Robert Epstein)。(當期月刊還有一篇文章「幸福夫妻之道」,也值得一讀)

親密關係的科學研究

  已經有數十個科學研究指出了讓人們墜入愛河的原因,也點出了建立穩固感情的技巧。這裡綜合整理了10個科學研究結果,可以從中發展出促進愛情關係的新技巧。

  1.激情:美國紐約石溪大學心理學家阿倫(Arthur Aron)研究發現,人們在情緒高張時更容易建立愛情關係,例如從事運動、冒險或處在危險的情境之下等。試試雲霄飛車或任何其他活動吧!也可嘗試愛的練習題第4項「墜入愛河」。

  2.靠近與熟悉:美國史丹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費斯丁格(Leon Festinger)與札炯克(Robert Zajonc)等人的研究指出,光是靠近對方便能產生正向情感。當兩人刻意讓對方進入自己的個人空間,就能迅速發展親密感。參見愛的練習題第7項「讓我靠近」。

  費斯丁格(Leon Festinger)是潛入末日教派研究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的知名心理學家,請參閱「高學歷、高社經地位、愛面子的人的致命傷——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

  3.相似性:對立有時能產生吸引力,但美國杜克大學行為經濟學家艾瑞利(Dan Ariely)、麻省理工學院與其他的研究都證明,智力、背景與吸引力等條件相近的人們通常較容易彼此配對在一起。一些研究甚至發現,光是模仿別人就能夠增加親密感。或可試試愛的練習題第3項「學我所愛」。

  艾瑞利(Dan Ariely)是《誰說人是理性的!Predictably Irrational: The Hidden Forces That Shape Our Decisions》、《不理性的力量:掌握工作、生活與愛情的行為經濟學The Upside of Irrationality: The Unexpected Benefits of Defying Logic at Work and at Home》的作者。

  4.幽默:美國婚姻專家兼研究人員勞爾夫婦(Jeanette and Robert Lauer)在1986年發現,在那些能長期維持幸福的婚姻關係中,夫妻兩人都常常會試著讓對方開心。其他的研究證明,女性通常喜歡與能令他們開心的男伴在一起,可能是因為在我們笑的時候更容易感到情不自禁。趕快想想有沒有什麼有趣的笑話吧?

  或許直接參考笑話大全會比較快,比如《史上最強笑話王:保證有笑》、《馬上見笑!解悶笑話總動員Instant jokes! Tons of humorous stuffs》、《原來你也可以很幽默:讓人印象深刻的一百招機智話術》。

  5.新鮮感:美國弗羅里達州立大學心理學家史壯(Greg Strong)、阿倫與其他人的研究顯示,人們在嘗試新事物時,更容易彼此親近。新鮮感強化這種感覺,也使人們感到情不自禁。

  6.解除心防:有不少愛情關係可能是從一杯酒開始。太過壓抑與拘謹會掩蓋住脆弱的感覺,因此降低心防確實可以幫助人們建立親密關係。然而喝醉後建立的感情往往是盲目與不穩固的,嘗試愛的練習題第1項的「合而為一」練習題,效用絕對勝過酒精。

  7.善意、容忍與寬恕:許多研究都證實,人們比較容易與善良、敏感及體貼的人建立關係。若有人刻意改變行為(例如戒菸、戒酒等)來迎合我們的需要時,愛苗的滋生速度便會大為提升。寬恕往往能增進彼此的關係,原因是當一方原諒對方時,也會顯現出脆弱感。

  參閱
  「為何會有事後煙、飯後煙?——抽煙讓人更不容易快樂
  「怎樣會讓女人長更多皺紋、乳房更早變形、看起來更老?
  「用心理學跟醫學知識幫助你成功戒菸

  8.身體接觸與性:最簡單的接觸便能產生溫暖、正向的感覺,光是摸摸背就能創造奇蹟。就算沒有實際接觸,只要非常靠近也會產生效果。包括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社會心理學家斯普瑞契(Susan Sprecher)在內的許多研究人員都發現,性行為能讓人們感到親密,尤其是對婦女而言。但若將肉體的性吸引力與愛情混淆,就會變得危險,人們不能在完全不了解一個人的情況下愛上他或她,肉體的吸引力往往讓人們看不清楚伴侶的個性特質。

  9.自我表露:阿倫、斯普瑞契與其他研究人員都指出,人們較容易與能夠分享彼此秘密的人建立親密關係。再次強調,關鍵是讓自己示弱,參見愛的練習題第5項「交換秘密」。

  10.承諾:美國人並不十分善於表現對於婚姻或愛情關係的承諾,但包括美國普渡大學心理學家艾瑞加(Ximena Arriaga)在內的研究人員都發現,承諾是建立愛情的重要因素。承諾不堅定的人,較容易以負面的態度解讀另一半的行為,往往一件小事也會逐漸演變成致命的傷害。美國的婚姻制度沒有所謂的過失離婚,亦即即使沒有具體的法律原因,也可以請訴離婚;現在則有一種源自基督教福音派運動的新式婚姻制度「神聖婚約」,要求雙方非常堅定的承諾:夫妻同意進行婚前諮詢,而且只有某些理由能離婚。這種婚姻制度目前在美國亞利桑那州、阿肯色州與路易斯安那州,都已經具有法律效力。科學人 2月號/2010 第96期Scientific American》頁86)


愛的練習題

  這裡有一些有趣的練習方法,靈感都來自科學相關研究,你可以加以應用來刻意增進與另一半的親密感情,即使對不熟悉的人也有效:

  1.合而為一:輕輕互相擁抱,開始感覺對方的呼吸,並逐步調整讓你的呼吸與對方同步。幾分鐘後,你可能會有兩人合而為一的感覺。

  2.靈魂凝視:兩人以約60公分的距離面對面站著或坐下,彼此深入凝望著對方的眼睛,試著望入「靈魂的最深處」。持續約兩分鐘後,談談你所看到的。

  有些人不習慣跟人對視,請參閱「你的眼睛會說話嗎?」,教你如何看著對方的眼睛。

  3.學我所愛:兩人以相當接近的距離坐下或站立,開始以所喜歡的任何方式移動雙手、手臂與腿,但是必須模仿對方的動作。這不但有趣,也具有挑戰性,你們兩人都會覺得好像是自動自發的動作,但你的動作也與你另一半的動作連結。

  4.墜入愛河:練習的主題是信任,也是能讓彼此感受到對方脆弱的方法之一。一開始你先要站好,然後讓你的身體向後倒落到對方的臂彎中。而後兩人交換位置,重複幾次後談談彼此的感受。兩個陌生人要是做過這項練習,有時在多年之後仍然會覺得親密。

  5.交換秘密:寫下深藏心中的秘密,請練習夥伴也照做。而後交換寫有秘密的紙條,並說說讀後的感覺。可以繼續這個過程直到所有秘密寫完,更好的做法是,把一些你的秘密留到第二天。

  6.讀心遊戲:寫下一個你想向另一半傳達的想法,然後試著用不講話的方式花幾分鐘的時間傳達給對方,讓他或她試著猜猜看。如果猜不到,便直接公開你的想法。然後兩人交換角色。

  7.讓我靠近:彼此距離約120公分,專注看著對方。每隔約10秒移動一次讓彼此更靠近些,經過幾次移動,你們便會進入對方的個人空間之中(其範圍約為半徑45公分),在不碰觸到對方的情況下盡量靠近。(我的學生告訴我,這項練習往往以接吻收場。)

  8.愛的靈氣:在沒有實際碰觸的情況下,將你的手掌盡量靠近對方的手掌。幾分鐘後,你不但會感受到熱氣,有時候還會有種神秘的火花。(《科學人 2月號/2010 第96期Scientific American》頁83)


相關文章:
  早到良緣
  社交技巧——不害羞的人會怎麼做?
  [心理測驗]魯賓愛情量表(Rubin Love Scale)──媒妁婚姻跟戀愛結婚哪一種比較幸福?
  愛情地圖20問的遊戲
  [心理測驗]檢視你的親密關係
  常見的婚姻迷思
  給想要在生活中增添浪漫、驚喜、美好用餐經驗的人
  幸福會寫在臉上——待得天晴花已老,不如攜手雨中看

繼續閱讀...

2011年10月28日 星期五

我只是在試雜誌跟iPad會不會有同樣反應───嬰兒感覺運動期的循環反應(circular reactions of the sensory-motor period of infancy)

0 意見
分享


  看到上面「A Magazine Is an iPad That Does Not Work」這段YouTube影片的報導「一歲女童以為雜誌是"壞掉的iPad"」。新聞裡面提到「我想不消幾年女童就會了解到書本與iPad的差別,但這未嘗不是一個警訊,或許,有朝一日我們的後代將不再閱讀紙本書,不會動的書本將走入歷史,這對喜愛紙本書觸感與氣味的人來說,想必是一個不堪想像的未來。

  我想是生活中書本已經走入歷史的大人,比較需要馬上拿起類似《愛因斯坦不玩識字卡:為什麼該讓幼兒多玩一點,少背一點Einstein Never Used Flashcards: How Our Children Really Learn--and Why They Need to Play More and Memorize Less》這樣的心理學好書來閱讀,才能真正地比較了解小孩。

  世界對孩子來說到處充滿新奇事物,所以,他們時時刻刻忙著為這些新事物找出合理解釋。兒童是非常主動的學習者,他們隨時隨地嘗試去了解環境,掌握主宰環境的機會,你根本不用強迫他們學習。小嬰兒常常將東西往嘴裡放,並不是因為東西好吃,那是小嬰兒用來辨認東西是什麼做成的一種手段。小嬰兒總是一次又一次地把湯匙丟到地上,並不是故意要讓媽媽做運動,他是想要知道:這東西總是往下掉嗎?每次速度都一樣嗎?我能不能讓它再掉得更快點呢?小嬰兒的這些做法就是想要發現地心引力和速度的實驗。

  我記得我侄子開始會爬後,也是常常將東西往嘴巴塞,我弟還曾考慮過,為了避免發生什麼意外,是不是該故意放個黃蓮,幫助小孩戒掉這習慣。最後還是作罷。

  偉大的瑞士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給我們的啟示是:兒童犯下的錯誤,比他們在智商測驗答對問題還要令人振奮。畢竟,有時候孩子給出正確答案,只是因為他們像鸚鵡一樣,複述他們從別人那兒聽來的訊息;但是,如果你聽到他們發表對問題的感想時,你便知道他們已經懂了。根據皮亞傑的定義,智能就是適應環境的能力。為了了解小孩子的內心世界,皮亞傑不僅觀察自己的三個孩子,同時還觀察過上百個小朋友。他的觀察研究結果震驚許多人:幕後主使孩子成長發展的正是他們自己!……孩子每天平常生活中的經驗,便足夠驅使他們認識這個世界。孩子不會被動地等著別人來叮囑他們追求知識,他們也不會畏首畏尾地躲避任何探索新事物的機會;相反地,孩子們懂得從遊戲及生活中進行觀察,並採取主動嘗試的態度,為自己創造學習機會。……

  皮亞傑是開啟情境學習概念的天才教育家。也許我們之中很少有人可以像他一樣,觀察得如此仔細入微,但是,我們也能夠試著以不同角度和心態觀察孩子的世界。以三個月大的艾麗絲來說。如果你仔細觀察艾麗絲,你會發現這個小女娃像科學家一樣,用自己的身體進行各種實驗。一開始,艾麗絲不小心把自己的大拇指放到嘴巴裡;但過了一會兒,她想再試一次,卻不知道該怎麼做。她不停地揮動她的手,經過多次嘗試之後,她終於成功地辦到了。慢慢地,她終於學會想吸大拇指時就可以立刻做到。

  皮亞傑稱這些過程為「嬰兒感覺運動期的循環反應」(circular reactions of the sensory-motor period of infancy)。這個階段之所以稱為感覺運動,是因為它牽涉人類的五種感官和肢體反應。循環反應的作用在於讓幼兒特別喜歡的活動一再重複發生。循環反應是架構智力的基礎元素,這些反應最初以幼兒的身體為核心開始向外發展,最後再觸及周遭環境中的人事物。一旦幼兒學會如何使用四肢和身體隨心所欲地做出自己想做的事,他們便開始注意到身邊一些令他感興趣的事物。幼兒再四到十個月之間進入第二階段的循環反應期。這個階段的重複反應來自幼兒觀察自我個體以外的動作,比方說,用他們的腿踢搖籃使之搖擺晃動。

  接下來的這個階段中,幼兒常常會把父母逼到抓狂;這個時期稱為「三期循環反應tertiary circular reactions),常見於10到18個月大的幼兒,他們會不停地重複同一個動作,但每次重複的動作變化不大。這時期的父母經常想不透,為什麼幼兒會對周遭環境表現出近乎偏執性的動作,當幼兒連續14次把玉米鈣片從高腳椅往下丟,好像故意整人似地讓爸爸媽媽一個頭兩個大。但這種行為正是三期循環反應的現象:重複變化性動作。小寶寶在這個時候宛如小小科學家,實驗性地把東西拿起來丟:用力丟、輕輕丟、左丟、右丟……目的在於看結果會如何。……幼兒天生就懂得尋找事情的模式與慣例,因此,他們會想辦法透過觀察重複的類似動作,進而理出這些動作的模式:「喔,原來這些東西只會往下掉,不會往上!」(《愛因斯坦不玩識字卡:為什麼該讓幼兒多玩一點,少背一點Einstein Never Used Flashcards: How Our Children Really Learn--and Why They Need to Play More and Memorize Less》頁204)

  小孩還會拿不同的東西丟,看看是不是每樣東西都會往下掉。影片中的女童,也是在測試類似的「操作」,在這個她剛接觸沒多久的未知世界,可以運用的範圍有多廣。


相關文章:
  愛因斯坦不玩識字卡(Einstein Never Used Flashcards)
  發掘孩子的潛能——《愛因斯坦不玩識字卡Einstein Never Used Flashcards》
  孩子比你想的還聰明
  大腦當家育兒篇《Brain Rules for Baby: How to Raise a Smart and Happy Child from Zero to Five》
  台灣學童數學比美國好的原因——看美國人自己怎麼說
  稱讚孩子「很聰明」或「很努力」,會有什麼差別?
  讓小孩獨自到公共場所前,小孩必須知道的12件事

繼續閱讀...

需要「食譜」的平板(電腦)

0 意見
分享




  賣電腦跟賣手機的已經習慣讓消費者自己去學習如何運用買來的硬體,看到蘋果iPad大賣,也跟著做出了類似的硬體。問題是,如果跟進的廠商自己都不清楚如何運用這樣的硬體──好用在哪裡?(絕大多數消費者的職業不是硬體效能測試)有多好用?(我會猜賈柏斯生前幾乎天天使用iPad,但我不會猜王雪紅幾乎天天使用HTC的Flyer)賣得沒iPad好也是理所當然的。

  不騙你,吉利丁是從動物的肉和骨頭做成的。它是半透明的黏性物質,在烹煮肉類時,浮到上面形成的渣滓。只要搜集得夠多,提煉之後加進顏色和味道,就成了另一種物質:吉露(Jell-O)。這是裝成一包包的乾淨粉末,很難讓人聯想到那原來是煮熟動物的骨髓和結締組織。

  今天,我們對吉露的出處不會多加思索,但在1800年代末,如果你想為晚餐變點花樣,端出這種點心,那可十分費事:切肉放進燉鍋,熬上半天,等軟骨釋出水解的膠質。

  聽起來像是肉凍。

  1895年某天,魏特(Pearle Wait)坐在廚房桌邊撥弄著一碗吉利丁。這位住在紐約樂洛(LeRoy)的木匠還兼著做專利用藥包裝的副業,一心想踏進那時新興的包裝食品業。他覺得吉利丁或許是個起步,但得先想法子把它變得更吸引人。雖然好幾十年來,膠原製造商一直在做動物熬油的這種副產品,美國消費者卻還沒有普遍愛用。那是有理由的:這事很花功夫,好處卻只有那麼一點點。

  魏特想知道,是不是有什麼方法,能讓吉利丁成為更主流的食品。之前也有人賣過包裝好的吉利丁粉,包括這個製程發明者庫伯(Peter Cooper;庫伯學院〔Cooper Union〕的創辦人)賣的,但它們都是原味,理由是這樣烹調人可以自行添加喜歡的味道,較有彈性。

  不過魏特覺得,先調好味道再賣,也許會賣得更好,所以他混進了果汁,也加進糖和食用色素。有了橘子、檸檬、山莓和草莓等水果顏色及味道的果凍,色香味俱佳。色彩繽紛、清淡討喜的這道點心,能為每一頓飯增添花樣和半透明的樂趣。他太太梅(May)把它改名為吉露,讓這種東西和原來的血腥畫面區隔開來,然後裝盒出售。

  可惜銷路不好。20世紀交替之際,吉露這種食品太過新奇,品牌也沒什麼知名度。一般家庭仍然依照維多利亞時代的食譜做菜,每一類食品都有它的地位。這種新的果凍,到底是沙拉的食材,還是甜點?

  消費者有桌上型電腦、筆記型電腦、手機,為什麼還需要iPad?

  魏特忙了兩年,一直設法激起買氣,終究沒能成功。1899年他終於死心,把商標(商品名稱加上連字號,及其他一切)以450美元的價格,賣給當地生意人伍華德(Orator Frank Woodward)。

  伍華德是天生的推銷員,而且住對了地方。樂洛有點像是19世紀行商的大本營,以專利藥品製造商雲集出名。伍華德賣很多靈丹妙藥,也發揮創意,銷售熟石膏。他賣石膏目標球給射手,發明一種添加除蝨粉的石膏孵蛋巢給雞農使用。

  但是連伍華德的神典純食品公司(Genesee Pure Food Company)也為了尋找吉利丁粉的市場大費周章。當時雜貨店的商品,全放在櫃檯後面展示,顧客必須指名品牌購買。吉露屬於新產品,品牌名稱少有人知,由附近一座工廠製造,而這座工廠,是尼可(Andrew Samuel Nico)經營的。吉露銷路奇差,令人沮喪。某個陰天,伍華德看著一箱箱賣不掉的吉露,堆得老高,提議全賣給尼可,只要35美元。尼可不肯。

  情況很像惠普(HP)把TouchPad庫存用99美元清掉。

  主要問題出在消費者不了解這種產品,或者不知道可以用來做什麼。消費者沒有需求,零售商就不肯進貨。新興包裝食材業中其他產品的製造商,如艾姆漢默(Arm & Hammer)的烘焙蘇打粉漢弗萊希曼(Fleischmann)的酵母粉,包裝盒經常附加食譜。伍華德覺得,產品使用手冊可能有助於創造需求,但怎麼送到消費者手中?根本沒人買吉利丁粉。

  「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正式通過,讓一家包機業者的飛行員可以拿 iPad 來作為電子飛航地圖、路線圖使用」、「阿拉斯加航空( Alaska Airlines )預計在今年度(2011)將所有飛行手冊全部用 iPad 取代」,我不認為小筆電、Ultrabook適合這樣的用途。我認為Ultrabook比較適合取代裝WindowsXP作業系統的筆電。

  1902年,伍華德和他的行銷負責人哈默鮑(William E. Humelbaugh)嘗試一種新方法。首先,他們做了一則三吋正方的廣告,花了336美元刊登在《淑女家期刊Ladies' Home Journal》。他們大膽宣稱吉露是「美國最著名的餐後點心」。廣告也解釋了這種產品的賣點:這種新的餐後點心「只要加上打發鮮奶油或者薄薄一層蛋奶凍就能端上桌。但如果你想變點花樣,另有幾百種美味組合,輕輕鬆鬆就做好」。

  接著,為了說明這些變化多端的組合,神典印製數萬份吉露食譜小冊,讓推銷員免費送給家庭主婦。

  為什麼消費者買到惠普(HP)的TouchPad後,會想要把作業系統WebOS換成Android(安卓)?還不是希望能做出更多的菜色(運用)。

  廠商能想到多廣的運用,可以行銷販賣的對象就有多廣。

  這真是高招。推銷員面臨的主要問題就此化解:那時推銷員搭乘馬車巡迴全國各地時,必須取得昂貴的旅行推銷員執照,才能在多數城鎮挨家挨戶兜售物品。食譜卻不一樣──免費送東西不算推銷。他們可以敲門並無條件贈送免費食譜給家庭主婦。和生產吉露比起來,印刷紙張便宜得很。他們送不起免費的產品樣品,所以退而求其次:免費奉送資訊,如果消費者買產品,那些資訊就能派上用場。

  推銷員拜訪完一座城鎮的住戶之後,再找當地的零售商,告訴他們,很快就會有很多消費者來詢問一種叫做吉露的新產品,所以最好開始進貨。這麼一來,放在馬車後面一箱箱的吉露終於動了起來。

  1904年,這波推銷攻勢大有斬獲。兩年後,吉露的年銷售額衝破100萬美元大觀。公司的廣告推出「吉露女郎Jell-O Girl」,免費小冊也成長為吉露的「暢銷」食譜。有些年頭,神典印製多達一千五百萬份的免費食譜,而且在這家公司的頭25年內,印製並在全國各地沿門免費發送估計二億五千萬份食譜。洛克威爾(Norman Rockwell)、波爾(Linn Ball)和麥唐諾(Angus MacDonald)等知名畫家都曾經為這些食譜畫彩色插畫。吉露成了美國人廚房必備的食材,家喻戶曉。(《免費!揭開零定價的獲利祕密Free: How Today's Smartest Businesses Profit by Giving Something for Nothing》頁9)


相關文章:
  為什麼平板(電腦)不能只是拿來玩遊戲?──如果事實上每個人都想去做這件事,或許這件事就應該被完成
  為顧客創造價值
  設計法則摘要
  傑克‧威爾許(Jack Welch)檢驗策略的5張投影片
  iPad2不是亞馬遜Kindle Fire的主要競爭對手假想敵,Nook Color才是
  蘋果電腦(Apple Computer)公司改名為蘋果(Apple)公司有什麼差別?
  有吸引力的東西比較好用──正面積極的情緒是學習、好奇心和創造性思維的關鍵
  為何星巴克(Starbucks)大杯叫Grande,不叫large?

繼續閱讀...

2011年10月25日 星期二

為什麼聖誕老公公(Santa Claus)的衣服是紅色的?

0 意見
分享




  想到聖誕老人時,你會聯想到什麼?

  很可能你會聯想到一個快樂的胖子,穿戴著紅色的衣服和帽子、黑色皮靴和皮帶,那張紅咚咚的臉上掛著大大的笑容。


  這個聖誕老人的形象是由瑞典插畫家珊布(Haddon Sundblom)創作的,可口可樂委託他畫廣告,描繪聖誕老公公送可口可樂給全世界口渴的孩子。

  潘德瑞斯特(Mark Pendergrest)在《可口可樂王朝──百年企業、江山傳奇與掌門人春秋For God, Country, and Coca-Cola: The Definitive History of the Great American Soft Drink and the Company That Makes It》裡寫道:「在珊布畫出那廣告以前,聖誕老人穿的衣服有藍、有黃、有綠、有紅。在歐洲的藝術作品中,他通常是高瘦的。
圖片出處: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Scrooges_third_visitor-John_Leech,1843.jpg

  摩爾(Clement Clarke Moore)在《聖尼古拉斯的拜訪A Visit from St. Nicholas》裡還把他畫成小矮人。

  但自從珊布的廣告出現後,聖誕老人從此變成永遠胖嘟嘟、笑瞇瞇的人,繫著寬皮帶,穿著黑色高筒靴。」

  你注意過聖誕老人衣服的紅色就是可口可樂的紅色嗎?

  那不是湊巧,可口可樂公司擁有那個顏色的專利。聖誕老人顯然是可口可樂的代言人。(《誰在操縱你的選擇:為什麼我選的常常不是我要的?The Art of Choosing》頁192)

  讀到這段內容,我想,可口可樂能屹立不搖,不僅僅是秘密配方的關係,連聖誕老公公都能變成代言人的行銷實力,也功不可沒。


相關文章:
  好運發自內心(Luck comes from within)
  《設計的法則:125個影響認知、增加美感,讓設計更好的關鍵法則Universal Principles of Design, Revised and Updated Edition》
  為什麼招財貓要面帶微笑?
  「未知」的吸引力
  為何星巴克(Starbucks)大杯叫Grande,不叫large?
  揭露潛藏在你意識之外的祕密──[心理測驗]內隱聯結測驗(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T)

繼續閱讀...

2011年10月24日 星期一

[心理測驗]魯賓愛情量表(Rubin Love Scale)──媒妁婚姻跟戀愛結婚哪一種比較幸福?

0 意見
分享

  印度拉加斯坦大學(University of Rajasthan)的烏莎·古塔(Usha Gupta)和普希帕·辛(Pushpa Singh)……在齋浦招募了50對夫妻,其中一半是媒妁婚姻,另一半是戀愛結婚。這些夫妻的婚姻長短從1到20年不等,是否其中一種婚姻就比另一種幸福呢?每位受試者各自完成了「魯賓愛情量表Rubin Love Scale」,它衡量受試者對一些敘述的認同程度,例如「我覺得我幾乎什麼事情都可以向我先生/妻子傾訴」、「萬一我永遠無法和愛人在一起,我會很痛苦」。接著,研究人員比較大家的回應,不僅比較戀愛結婚與媒妁婚姻的差別,也比較婚姻長短不同的夫妻有何差異。戀愛結婚不到一年的夫妻,平均得分70分(滿分91分),而且分數隨著結婚時間的增長而降低。戀愛結婚超過十年的夫妻,平均得分是40分。相反的,媒妁結婚的夫妻一開始比較沒那麼相愛,平均分數是58分,但分數隨著時間而增加,結婚十年以上的人平均分數是68分。(《誰在操縱你的選擇:為什麼我選的常常不是我要的?The Art of Choosing》頁62)

  搜尋"Rubin Love Scale",找到「魯賓愛情量表Rubin Love Scale」出自Rubin, Zick. 1970. "Measurement of Romantic Lo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Volume 16, pages 265-273。量表有13道題目,對題目敘述,完全不同意則填1,完全同意則填9,有9個等級分數,這樣滿分應該是117分,跟書中所說的滿分91分不符合。查了英文版,也是寫滿分為91分。

  烏莎·古塔(Usha Gupta)和普希帕·辛(Pushpa Singh)的研究是An Exploratory Study of Love and Liking and Type of Marriages. Usha Gupta and Pushpa Singh in Indian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Vol. 19, pages 92-97; 1982.沒找到全文內容。所以也無法確定英文版是不是出錯。

  不過,91做質因數分解等於13x7。所以,題目應該是維持13題不變,但是分數等級改成7個,也就是完全不同意依舊1分,但完全同意則改為7分。這樣就能跟烏莎·古塔(Usha Gupta)和普希帕·辛(Pushpa Singh)研究中的夫妻分數做比較(低標:戀愛結婚超過十年的夫妻,平均得分是40分)。

1. If [loved one] were feeling badly, my first duty would be to cheer him/her up.
他/她情緒低落的時候,我最重要的事就是讓他/她快樂起來。

2. I feel that I can confide in [loved one] about virtually everything.
在所有的事件上我都可以信賴他/她。

3. I find it easy to ignore [loved one]'s faults.
我覺得要忽略他/她的過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4. I would do almost anything for [loved one].
我願意為他/她做任何事。

5. I feel very possessive toward [loved one].
對他/她,有一點佔有慾。

6. If I could never be with [loved one], I would feel miserable.
若我不能和他/她在一起,我會覺得非常的不幸。

7. If I were lonely, my first thought would be to seek [loved one] out.
我寂寞時,首先想到的就是要去找他/她。

8. One of my primary concerns is [loved one]'s welfare.
他/她幸福與否是我很關心的事。

9. I would forgive [loved one] for practically anything.
我願意寬恕他/她所作的任何事。

10. I feel responsible for [loved one]'s well being.
我覺得讓他/她得到幸福是我的責任。

11. When I am with [loved one], I spend a good deal of time just looking at him/her.
我們在一起時,我發現我什麼事都不做,只是用眼睛看著他/她。

12. I would greatly enjoy being confided in by [loved one].
若我也能讓他/她百分之百的信賴,我覺得十分快樂。

13. It would be hard for me to get along without [loved one].
沒有他/她,我覺得難以生活下去。
(中文翻譯出自「高中性教育教材教師手冊」)

  所以,戀愛結婚一開始熱情如火,後來逐漸冷淡;而媒妁婚姻一開始冷淡,後來卻愈來愈熱情嗎?聽起來似乎有點道理,不是嗎?在媒妁婚姻中,兩人因共同的價值觀與目標而結合,一開始的假設就是他們會愈來愈喜歡對方,就像室友、事業夥伴或親密朋友間的感情會愈來愈深厚一樣。相反的,戀愛結婚主要是以感情為基礎,大家常會提到一開始感覺彼此很來電、看對眼,覺得兩人很速配。但是,借用作家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的說法,他覺得愛戀促成的婚姻,讓兩人「受到最激烈、最瘋狂、最虛幻、最短暫的熱情所影響。他們必須誓言自己會持續保持那種興奮、異常、耗神的狀況,至死不渝。」事實上,研究調查和直接衡量腦部活動的結果都顯示,夫妻在一起二十年後,有九成的人都已經失去當初感受到的強烈熱情。(《誰在操縱你的選擇:為什麼我選的常常不是我要的?The Art of Choosing》頁62)

  事實上,「哪種婚姻比較幸福」這個問題,或許只能用繞圈子的方式來回答:「幸福的那一種。」……

  無論是戀愛結婚,或透過媒妁之言結合,成家、養兒育女、照顧彼此之類的日常瑣事可能看起來都一樣。當然,這兩種情況下,一定都會有人說他們過得很幸福,也會有人說他們不幸福,甚至有可能用相似的語言形容他們的感覺和體驗。不過,他們對幸福的定義,以及衡量美滿婚姻的標準,是根據父母與文化傳給他們的腳本。在媒妁婚姻中,婚姻幸福主要是根據職責的履行來衡量;在戀愛結婚中,主要的標準是兩人情感的強度與持續時間。不管大家是否意識到這點,他們的感受,以及婚姻生活是否符合他們當初的假設,都會顯露出來。每種婚姻模式都有自己的一套期許與衡量方式。最後,這些模式不只幫我們踏上婚姻應走的道路,也為可能持續一個月、一年或50年的婚姻提供一套腳本。(《誰在操縱你的選擇:為什麼我選的常常不是我要的?The Art of Choosing》頁64)


相關文章:
  幫愛情加溫的方法──心理學教你談戀愛,增進夫妻感情
  愛情地圖20問的遊戲
  [心理測驗]檢視你的親密關係
  常見的婚姻迷思
  [心理測驗]感情出軌測驗
  [心理測驗]你是個醋罈子嗎?
  給想要在生活中增添浪漫、驚喜、美好用餐經驗的人
  幸福會寫在臉上——待得天晴花已老,不如攜手雨中看
  為什麼男人連結婚紀念日都記不住?

繼續閱讀...

揭露潛藏在你意識之外的祕密──[心理測驗]內隱聯結測驗(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T)

0 意見
分享

「每個人都有很多關於過往的記憶,其中一些只願意和朋友分享,而另外一些則只願意讓自己知道,連朋友也不願意對其揭露,那就是秘密;還會有一些事情,可能連自己都害怕知道。每一個體面的人都會有許多這樣的事情,只不過存放在意識之外的某個地方。」──杜斯妥也夫斯基(Fyodor Dostoyevsky,Фёдо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Достоевский)地下室手記Notes From The Underground

  杜斯妥也夫斯基的這段話揭示了我們需要內隱聯結測驗(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T)的兩個原因。第一,我們有時不願意把自己的態度告訴別人。第二,我們也許自己都意識不到自己的態度。內隱聯結測驗的結果即可包含這兩方面的控制及覺察。 (資料出處:哈佛大學內隱聯結測驗網站「內隱聯結測驗的由來和測量」https://implicit.harvard.edu/implicit/taiwan/background/posttestinfo.html

  《誰在操縱你的選擇:為什麼我選的常常不是我要的?The Art of Choosing》的作者希娜.艾恩嘉(Sheena Iyengar)在書中提到,想要避免隱藏性的偏誤和偏好害我們在沒意識到根本動機下,做出自己不認同的選擇。可以透過內隱聯結測驗更了解自己,來對抗可能影響我們做選擇的隱性相關因素。如此一來,就能做出更符合自我期許的選擇,而不是被潛伏在心靈深處的想法牽著走。(頁309)

  哈佛大學在測驗網站有列出常見問答,底下摘錄兩個我認為比較重要的。

3.如果我做了一個測驗,但我覺得不太相信結果;或者,我做了兩次,兩次得到的結果卻不一樣。這表示什麼?

回答: 你可能太過於相信測驗結果了!本測驗並不是百分之百準確的,一般而言,網路測驗不如實驗室測驗精確(實驗室測驗也不是完美無缺的),但是,大體上,你還是可以相信這個測驗。一般而言,兩次測驗的結果的確會有所不同。如果你重複做一個測驗,你就會發現這一點。對於那些讓你感到意外的測驗結果,我們鼓勵你再做一次。如果結果一樣,無疑會增加結果的可信度。如果結果不一樣,最好在兩次測驗間求一個平均數。然而,如果多次測驗的結果差別很大,你可以認為測驗結果是‘不確定的’。除了信度允許範圍內的變動,內隱聯結測驗的結果還會受社會行為和近期經驗的影響。在不同情況下,影響測量一致性的因素也不同。想瞭解更多關於測量信度的資訊,請參考文獻Nosek, Greenwald, & Banaji, in press。想瞭解更多關於內隱態度和刻板印象的可變性,請參考文獻Blair, 2001

14.如果我不希望有某種自動化的偏好,我該怎麼辦?

回答: 首先,你應該意識到這些網路版的內隱聯結測驗並不是百分之百準確。在做出某種結論前,你可以再做一次測驗。其次,很可能你確實擁有你不願意有的自動化偏好(發明該測驗的研究者們也是這樣)。一種解決辦法是盡可能做些什麼來消除或改變不想要的偏好。可以是閱讀一些阻止內隱偏好的文獻,或者多和有相關經驗的人交流。但更實際的方式是對這些不喜歡的偏好保持警惕,承認它們可能對你的判斷和行為產生不良影響。另外,對於那些你已經知道的無意識的偏好和信念,你可以有意識、有計劃地做一些事情彌補。例如,當你對年輕人有內隱偏好時,就試著去對老年人保持微笑。尋找有效的機制來管理並改變不喜歡的偏好是心理學的一個熱門研究課題。可喜的是,雖然內隱偏好是自動化的,但也是可以訓練的。要瞭解更多關於可變性的資訊請參見Blair 2001

  在做內隱連結測驗之前,請先看哈佛大學內隱連結測驗網站的重要申明,如下:

重要申明: 在測驗結果呈現給您時, 我們會提供您以過去使用本測驗進行之研究(華盛頓大學、維吉尼亞大學、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為基礎的解釋。然而,這些大學和那些對本網站有貢獻的研究者並不保證這些解釋百分之百正確。如果您還沒準備好接受一些可能令人反感的解釋,請不要再繼續。您可以先查看關於內隱聯結測驗的一般資訊,然後再決定是否要繼續。(資料出處:https://implicit.harvard.edu/implicit/taiwan/takeatest.html

  因此,介紹內隱連結測驗給其他人時,不要直接給對方馬上就能進行測驗的網頁網址。

  你的瀏覽器要能執行Javascript、Cookies、Flash,允許快顯視窗,才能進行這個測驗。另外,建議在有實體鍵盤的電腦上,進行這個測驗,因為按鍵盤的速度會影響到你的測驗結果,以及測驗結果的解讀與比較(因為研究是在有實體鍵盤的電腦上進行)。

哈佛大學內隱連結測驗繁體中文版:https://implicit.harvard.edu/implicit/taiwan/takeatest.html

哈佛大學內隱連結測驗英文版:https://implicit.harvard.edu/implicit/demo/takeatest.html

其他三十幾種語言版本:https://implicit.harvard.edu/implicit/


相關文章:
  為什麼不要跟人爭論政治、宗教議題?——我們先用情緒下決定,再用理性找理由
  如何輕易地讓人道德沈淪?
  電影「惡魔教室」(The Wave;Die Welle)
  服從權威(Obedience to Authority)——邪惡的平凡性(banality of evil)
  高學歷、高社經地位、愛面子的人的致命傷——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
  男人跟女人對自己理想身材的看法有什麼差別?
  Change:同理心的角度
  世界因為不只一種觀點而多彩多姿
  A Class Divided——免費練習英聽的好影片

繼續閱讀...

2011年10月21日 星期五

The Death Clock(死亡時鐘)網站

0 意見
分享






  《你何時要吃棉花糖?The Time Paradox》對於增加未來導向的其中一個建議是:如果年輕,上網參訪死亡時鐘(http://www.deathclock.com/)。(頁335)

  這網站是用來提醒我們,生命是如此短暫和可貴,不是用來預測死亡時間的。跟《瞎忙:忙碌偷走了生活,我們該怎麼辦?CrazyBusy: Overstretched, Overbooked, and About to Snap! Strategies for Handling Your Fast-Paced Life》書中「你知道自己還有多少時間嗎?」的表格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是多考慮了幾個會影響壽命長短的變項。

  輸入Day of Birth(出生日期)、Month of Birth(出生月)、Year of Birth(出生年)、Sex(性別:Male男性、Female女性)、Mode(心理狀態:Normal一般、Pessimistic悲觀、Sadistic殘暴、Optimistic樂觀)、BMI值(身體質量指數,體重/身高的平方,體重的單位是公斤,身高的單位是公尺)、Smoking Status(Non-Smoker不抽煙、Smoker抽煙)。

  按下「Check Your Death Clock」就會跳出視窗(如下圖,輸入值為1980年1月1日出生,男性、不吸菸、BMI低於25,心理狀態為一般)

  想要知道自己是樂觀還是悲觀,有多樂觀,可以到「真正的快樂Authentic Happiness」網站做「樂觀程度測試(Optimism Test)」心理評量。(參閱「免費又準確的心理測驗網站」)
  如果把性別改成女性,其他資料不變。可以看到預估的死亡日期延後了(如下圖)。
  如果把心理狀態改成「樂觀」,其他資料不變。可以看到預估的死亡日期延後了(如下圖)。

  參閱「為什麼你應該學會樂觀?」,也推薦正向心理學必讀書單中的《學習樂觀‧樂觀學習》(簡中版為《活出最樂觀的自己》)。
  如果把心理狀態改成「悲觀」,其他資料不變。可以看到預估的死亡日期提前了(如下圖)。
  如果把心理狀態改成「殘暴」,其他資料不變。可以看到預估的死亡日期驚人地大幅提前了(如下圖)。
  如果把資料改成「吸菸者」,其他資料不變。可以看到預估的死亡日期提前了(如下圖)。

參閱
  「為何會有事後煙、飯後煙?——抽煙讓人更不容易快樂
  「怎樣會讓女人長更多皺紋、乳房更早變形、看起來更老?
  「用心理學跟醫學知識幫助你成功戒菸
  如果把BMI值改成28,其他資料不變。可以看到預估的死亡日期提前了(如下圖)。

參閱
  「最有效的節食方法——不用把垃圾食物丟掉也能擁有好身材
  「怎樣可以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少吃些?
  「男人跟女人對自己理想身材的看法有什麼差別?
  「減肥(減重、瘦身)性格類型測驗
  「減肥(減重、瘦身)的常見問題——兩星期讓腰瘦兩吋的食譜
  「減肥(減重、瘦身)的常見問題——運動塑身
  「減肥(減重、瘦身)的常見問題——壓力與睡眠

相關文章:
  送給自己時間當作禮物吧!如果連讓自己快樂的時間都不願給,別人也幫不上忙了──時間心理學《你何時要吃棉花糖?The Time Paradox》
  你知道自己還有多少時間嗎?
  [心理測驗]金巴多時間觀量表(Zimbardo Time Perspective Inventory,ZTPI)
  六種時間觀(time perspective)典型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善用時間?(腦神經科學的建議)
  管理拖延的技巧清單
  你是雲雀(lark)、貓頭鷹(owl),還是蜂鳥(hummingbird)?

繼續閱讀...

送給自己時間當作禮物吧!如果連讓自己快樂的時間都不願給,別人也幫不上忙了──時間心理學《你何時要吃棉花糖?The Time Paradox》

1 意見
分享






  時間是我們最可貴的資產。……

  多數可以據為己有的東西,鑽石、黃金、錢,都可以失而復得。千金散盡還復來。鑽石與黃金會有新的礦藏發現,紙鈔可以重印。但時間可就不是這樣了。不管是誰,也不管他多有本事,想要把一分鐘加長是絕不可能的,浪費掉的時間想要失而復得,那也是萬萬不能。時間一旦過去,永遠不會回頭。因此,富蘭克林對許多事情的見解儘管無懈可擊,他說「時間就是金錢time is money」卻是大錯特錯。因為時間乃是最最稀有的資源,其可貴遠遠超過金錢。……

  但令人驚訝的是,我們卻很少思考自己是如何花掉時間的。假設有個熟人要你投資他的生意,你多半會精打細算這項投資的成本與收益,考慮的結果若是會賠大錢,你一定會說不,即使得罪了他也在所不惜。畢竟,又有誰會拿錢往窗戶外面丟呢?但假設是同一個熟人邀你吃飯,你可能就不會這樣用心地去做本益分析。儘管一百個不情願,你可能還是會從既定計畫中抽出一個小時去吃那頓飯。

  花錢往往比花時間來得聰明謹慎,為什麼會這樣呢?……

  由於時間比金錢可貴,我們更應該重新評估自己對時間的看法,進而問:對時間,我們確實做出了正確的評價嗎?某些人戶頭非常有錢,確實是世上最富有的嗎?一個人把時間全都拿去賺錢,卻沒有時間享受生活,算得上富有嗎?飛釣大師布蘭特·法克斯(Brent Fox)寧願選擇低薪的教書工作,因為,這樣才可能無拘無束地建造一座「無形的時間巨廈」。類似這樣的人,他們的富有我們該如何衡量呢?身價上億的房地產開發商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來起造鋼筋水泥大廈,卻享受不到那些房子,我們又該怎樣看待他們的富有呢?

  我們會請理財規劃師按照自己的目標幫我們決定投資策略,可惜的是,偏偏沒有人幫我們規劃時間的投資。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得做自己的時間投資規劃師,並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你想要活出什麼樣的人生?怎樣才能夠讓自己的時間有價值?如何使用自己的時間才算正確?

  最後,自己的投資選擇必須由自己來做決定,不過,根據我們的調查,人們比較喜歡把時間花在人生經歷的充實上,諸如度假之類,也比較願意花時間經營有意義的社會關係,把時間投資在物質利益上的反而比較少。我們的研究也顯示,對於時間,只要多用點心──了解時間的本質,省思時間對自己的意義,以及如何以新的態度看待並使用時間,進而改善自己的生活──對每個人都有益處。(《你何時要吃棉花糖?:時間心理學與七型人格The Time Paradox: The New Psychology of Time That Will Change Your Life》頁14)

  你珍惜人生嗎?若是,便不要浪費時間,因為人生是時間打造出來的。(Dost thou love life? Then do not squander time, for that is the stuff life is made of.)──班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

  人類所能花費的東西當中,時間最為貴重。(Time is the most valuable thing a man can spend.)──席奧弗拉思特斯(Theophrastus)

  時間是有限的。因此,不要浪費在為人作嫁上……其他一切都屬次要。(Your time is limited, so don't waste it living someone else's life……Everything else is secondary.)──史帝夫·賈伯斯(Steve Jobs)

  時間是生命的貨幣。是你唯一可以自行決定如何花費的貨幣。千萬小心,免得別人幫你花掉。(Time is the coin of your life. It is the only coin you have, and only you can determine how it will be spent. Be careful lest you let other people spend it for you.)──卡爾·桑德堡(Carl Sandburg)

  只有時間是真正完全屬於我們的,即使一無所有的人也還是擁有時間。(All that really belongs to us is time; even he who has nothing else has that.)──巴爾塔沙·葛瑞希安(Baltasar Gracian)

  你可以向我要求任何東西,時間除外。(You can ask me for anything you like, except time.)──拿破崙(Napoleon)
(《你何時要吃棉花糖?:時間心理學與七型人格The Time Paradox: The New Psychology of Time That Will Change Your Life》頁33)

  《你何時要吃棉花糖?:時間心理學與七型人格The Time Paradox: The New Psychology of Time That Will Change Your Life》是本值得一讀的投資書籍,也是一本正向心理學的好書。

  就像理財投資需要量身訂做一般,想要規劃如何投資我們的時間,就必須要先知道我們自己現在有什麼樣的時間觀──想要了解自己的時間觀,請參閱「[心理測驗]金巴多時間觀量表(Zimbardo Time Perspective Inventory,ZTPI)」、「[心理測驗]超驗未來型時間觀量表(Transcendental-future Time Perspective Inventory,TTPI)」。

  更重要的是,時間觀是可以學習跟改變的。(書中第11章「重新設定自己的心理時鐘」,描述了如何改變時間觀,獲得調合的新時間觀。)

過去正面型(Past Positive)/過去負面型(Past Negative)時間觀

  每個人都會受客觀過去的影響,但卻不是完全被其決定,影響我們一生最大的也不是過去的事件。比起事件本身,對待過去事件的態度才是真正的關鍵所在。過去與我們現在對過去的詮釋是不同的兩回事,了解這一點極為重要。因為改變的契機正在於此。我們無法改變往事,但我們可以改變對待往事的態度。……

  心理學家已經證明,對於過去發生的事,沒有人能夠完全確定,但我們的研究也顯示,對過去的看法會影響到現在的思想、感情與行為。相對於對過去持負面態度的人,對過去持正面態度的人──不論形成這些態度的記憶是否正確──會比較快樂、比較健康也比較成功。(《你何時要吃棉花糖?The Time Paradox》頁96)

  參閱「記憶是建構出來的」。

  總記著負面的事情只會帶來負面的情緒……紀元一世紀的羅馬詩人馬薛爾(Martial)說得好:「能夠欣賞自己過往的人,等於多活過一次。」(To be able to enjoy one's past life is to live twice.)因此,培養正面態度的重要性絕不亞於消除負面態度。

  一個族群如果是以過去評估現況,而且又混雜著昔日的創痛,即使造成其受害的罪行已經是陳年舊事,他們可能還是心存報復。犯罪者不可原諒,應該受到懲罰。這種世仇難解的心理,阻斷和解之路,鼓動暴力與戰爭,逼得新世代為父母或祖父母的仇恨或罪行付出代價。(《你何時要吃棉花糖?The Time Paradox》頁105)

  本週(第643回)連載的ONE PIECE航海王(或譯海賊王)有一幕的對白呼應了這一段:

然後夫卡波希跟魯夫的聯絡:
「霍迪的真相就是這個大環境所產生的怪物!!
是新魚人海賊團以怨念所製作出來的怪物。
害怕著忘記先人們的仇恨、
害怕太快失去對人類的憤怒、
為了證明自己的聖戰的正當性,所以希望人類永遠都不是個好東西!!
為了血的渴求,所以他們希望魚人族永遠都不要有安定祥和的日子!!
他們的仇恨根本沒有經歷體驗、也沒有意義!!
根本就是沒有實體、虛無的敵人!!」

  對於自己的過去,只要改變思考的模式,我們也就能夠改變自己的未來。對於人生中的負面經歷,我們既不用壓抑自己的記憶,也無須逃避。事實上正好相反,唯有記取已經發生的負面經驗,才能夠避免重蹈覆轍。但也可以改變對過去負面經驗的態度,強化自己的正面記憶與心態。

  對於過去,拋棄負面的態度,培養正面的態度,自然就可以擺脫過去擁抱未來。按照達賴喇嘛的說法,快樂並不是一種靜態的境界,而是一個需要不斷追求的目標。對過去也是如此。縱使是快樂的過去,照樣需要不斷重建。唯有以正面的態度為基礎重建過去,才能夠為自己找回過去,自由自在地追求現在與未來的快樂。(《你何時要吃棉花糖?The Time Paradox》頁108)

現在享樂型(Present Hedonistic)/未來型(Future)時間觀

  由於演化的關係,我們先天傾向於在現在享樂型時間觀得高分。書中提出了一個特別的觀點,現在享樂型容易受環境影響,所以平時提醒要適當飲食維持身材、避免危險性行為、遠離毒品、平衡收支、不要遲交作業……等等,很容易在當下被拋諸腦後(就像電影「鋼鐵擂台Real Steel」的男主角在比賽時忘神地看著美女),甚至根本聽不進去。解決的方法是學習未來型時間觀,提高未來型時間觀的得分。

  未來型時間觀得分高的人,比較容易在學業及工作上獲得成功。但也容易為了追求成功而犧牲了家庭、朋友,導致生活空虛。

  我們不妨來看看這個真實的例子,一個極為成功的商人,最近終於了解到,自己竟是一個失敗的父親和丈夫。他之所以會有這一層了解,是因為他讀了金巴多的書《路西法效應The Lucifer Effect: Understanding How Good People Turn Evil》,該書描述的是,在體制裡面一個人沉迷於頤指氣使的角色扮演。  

  我的人生和「體制」已經合一,彷彿是活在自動駕駛的狀態,覺得自己做的什麼事都是「對的」。我讓股東們高興,得到可觀的年終分紅,參加能見度最高的俱樂部,偶爾還在報紙的工商版露臉,星期天、耶誕節和復活節都上教堂做禮拜,對我的家人,我更是一個良好的供應者。但實際上,我不過是個無賴,是個不折不扣的惡霸。

  第一無賴的是,我用40年的婚姻告訴我的妻子和孩子,他們有我這樣的丈夫和父親真是修來的福氣。我沒把他們養好嗎?沒有埋頭苦幹供應他們的每樣需求?他們參加的社團不是最好的,讀的學校不是最好的,開的車不是最好的?在我的眼裡,我是那個得意洋洋的泰山,是叢林之王,每天晚上帶豐富的食物回家。在他們的眼裡,我只不過是個缺席的父親,是個自以為是的笨蛋,我的德州朋友說得好,我是個「空心大老倌」。

  兩年前,妻子離我而去,終於喚醒了我。她徹底失望了,我卻不知道原因何在。過去兩年我一直在找答案,對於自己所看到的,我無法接受。我認為,我們的婚姻結束,是多年來我們逐漸疏遠所致。等到我讀了史丹福監獄實驗我才了解,四十年來,在我們家裡,我一直是個監獄警衛,妻子和孩子則是犯人。我甚至叫孩子們背抵著牆排成一排,和錄影帶裡的史丹福犯人如出一轍。我來來回回踱著,對我那四個漂漂亮亮的小孩大吼大叫,告訴他們我拼命工作滿足他們的需要,他們卻倒過頭來讓我失望。不知道為什麼,我心裡有股衝動,想要痛扁他們,要把他們打個粉碎。

  你的大作《路西法效應The Lucifer Effect: Understanding How Good People Turn Evil》說明了那麼多年來我所扮演的角色,有了這層了解,我認為,現在我能夠拿到自己的墨鏡和制服了。藉此或許可以改善我和孩子與前妻的關係。(《你何時要吃棉花糖?The Time Paradox》頁258)

  能為自己的時間賦予價值的只有我們自己,別人是插不上手的。你當然可以選擇不上路,但請記住,時間照樣會丟下你一閃而過。

  無論設定的人生目標是什麼,時間會給三次可以得到快樂的機會。對待時間若是採取過去正面型時間觀,那麼不論什麼時候記起過去的快樂經歷,便都可以重溫一次那種經驗。現在享樂型的時間觀則可以使人沉浸在現在的快樂及歡喜之中。最後,未來型時間觀可以使人為未來的快樂做計畫,並從對未來快樂的期待中得到歡喜。不論到哪裡找得到快樂,都要給自己時間才能體驗。所以,給自己時間當作禮物吧!如果連讓自己快樂的時間都不願給,別人也幫不上忙了。(《你何時要吃棉花糖?The Time Paradox》頁347)


相關文章:
  你知道自己還有多少時間嗎?
  六種時間觀(time perspective)典型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善用時間?(腦神經科學的建議)
  管理拖延的技巧清單
  你是雲雀(lark)、貓頭鷹(owl),還是蜂鳥(hummingbird)?
  再談作息型態(chronotypes)
  《大腦當家:靈活用腦12守則,學習工作更上層樓》(Brain Rules)
  1年級到7年級的共同回憶
  別當正常的傻瓜
  劣幣驅逐良幣的加班文化

繼續閱讀...

2011年10月19日 星期三

六種時間觀(time perspective)典型

0 意見
分享

  過去負面型(Past Negative)、過去正面型(Past Positive)、現在宿命型(Present Fatalistic)、現在享樂型(Present Hedonistic)、未來型(Future)、超驗未來型(Transcendental Future)這六種時間觀得很高分的人,可能會是怎樣的一個人?

  如果你不知道這六種時間觀,或是還不知道自己的分數,請先參閱「[心理測驗]金巴多時間觀量表(Zimbardo Time Perspective Inventory,ZTPI)」、「[心理測驗]超驗未來型時間觀量表(Transcendental-future Time Perspective Inventory,TTPI)」。

  以下所描述的人均屬合成的,但所有的特點都是以多年研究與數萬筆資料為基礎而得出來的。(《你何時要吃棉花糖?:時間心理學與七型人格The Time Paradox: The New Psychology of Time That Will Change Your Life》頁61)

過去正面型時間觀:過去正面型的寶麗

  寶麗,35歲,參加我們的測驗時,對於「童年熟悉的景像、聲音與氣味常會喚起潮水般的美好回憶」及「回憶往昔令我覺得快樂」這類陳述,她就非常認同。對寶麗來說,過去大體上是圓滿的。和丈夫及兩個孩子住在一棟維多利亞式的老屋,夫妻間一直很「穩定」,兩人是早年在學校認識的。待在家裡做個全職母親,她希望孩子也能享有自己曾經擁有的生活。在許多朋友眼裡,她熱心、善感、友善、快樂而有自信。很少焦慮、沮喪,為人也不強勢。晚上多半在家準備晚餐,然後一家人圍坐廚房的大餐桌進餐。娛樂方面,聽老歌,看傳統電影。喜歡辦家庭聚會,或邀集好友同樂。家中經濟都由她經管,用錢十分謹慎,大部分存在銀行。戴一支機械手錶,祖母傳下來的。

  過去正面型的時間觀,對過去的態度是珍惜,而不是客觀記錄好事情與壞事情。對過去抱持正面的態度,也許反映出過去所經歷的事件都是正面的,但也可能是正面的態度使人在艱困情況中做出最佳處理。就心理學來說,對過去所發生之事的想法,對現在的思想、感情與行為所造成的影響甚至大於事情的本身。尼采有一句名言:「只要沒死,我就會更強。」可以說道盡了這種態度的精髓。雖然歷經逆境,回憶起來卻是正面的,這樣的人會更有韌性也會更為達觀。

  過去正面型時間觀的得分若高,那麼,值得恭喜。如果不高,那就表示大有自我發現與成長的空間。過去絕非一成不變,關於這一點,請參閱本書第三章。

過去負面型時間觀:過去負面型的奈德

  奈德41歲,參加我們的測驗時,特別認同這類陳述:「我總覺得人生中有些事情應該可以不一樣」,以及「過去的痛苦經驗常會在我心中重演」。對奈德來說,過去大體上是白忙一場。希望四個孩子可以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轍。親近的朋友不多,熟識他的人總覺得他不快樂、憂愁、沮喪而多慮,偶爾會按奈不住性子,亂發脾氣並摔東西。很少運動,沒什麼娛樂,無法控制衝動,好賭。儘管沒什麼精力,卻故意讓自己忙個不停,免得老是去回想不如意的往事。

  和過去正面型一樣,過去負面型時間觀也是在抓我們對往昔所持的態度。負面的態度有可能是負面經驗所造成,但也有可能是對過往的好事做出負面重建的結果。往事雖然已經無可更改,但我們的態度與想法卻可以。改變心態固然不容易,但只要去做,一定是可以做到的。

  改變對時間的態度有如改變一條河流的河道。就兩者來說,長期的小改變都可以得到大效果。現在,不妨把時間想像成一條河,一條大河,譬如說密西西比河。19世紀的時候,在密西西比河沿岸擁有土地的人,都會雇人看守,只要看到有人拿著鏟子侵入他們的地產便開槍射擊。這種就地執法的行為看起來殘忍,但由此也可以看出積小成漸的大力量。19世紀時,野心大的地主在密西西比河的一岸購置地產,然後侵入對岸鄰人的土地,暗地裡鏟掉重要的地段,大幅改變河道。結果,野心大的地主擁有的土地不斷增加,而對岸的地主則看著自己的土地被河水沖失。這則故事有三重寓意:其一,小改變能造成大後果;其二,目標並不是要造成改變,而是要製造自己知道會發生的改變。改變無可避免,因此,真正該做的,是把無可避免的改變導向正面發展。……

現在享樂型時間觀:享樂型的赫雷

  赫雷25歲,做我們的量表時,特別認同這一類的陳述:「和朋友一起去參加派對,是生活中重要的樂趣之一」以及「我往往憑一時的衝動行事」。點子極多,赫雷有一大堆朋友和用不完的精力。喜歡冒險,到那兒都帶去歡笑,永遠快快樂樂。他是那種所謂的中心人物,深受環境的情狀壓力所左右,是屬於佛洛依德所說「享樂原則pleasure principle」的那種人,座右銘是「只要我高興,有什麼不可以?」在他所高興的事情當中,自慰、不安全性行為、酒精與藥物濫用以及飆車,他都是經常為之。父母離異,不戴手錶,有錢就買時髦的新衣,喜歡爵士樂,打籃球,吃的則是速食。儘管任何工作都做不到六個月,開的卻是拉風的新跑車,每張信用卡都刷爆,但他全不當一回事,因為他指望自己會中樂透。

現在宿命型時間觀:宿命型的弗烈得

  弗烈得20歲,接受測驗時最認同的陳述是:「命運決定了我的大部分人生」及「事情既然無可避免,我就聽其自然」。像這樣的自我放棄,或許部分可以歸咎於他的焦慮與沮喪。介紹他認識女孩子或新朋友時,他的室友說,簡直就像是在「強迫推銷」,因為他實在是個上不了檯面的人。弗烈得既不快樂,也不認真,又冷漠,完全沒有赫雷那種找樂子的玩心。雖然他既嗑藥又搞不安全性行為,但卻不是為了讓自己高興,而是因為他認為安全的性行為或遠離禁藥對未來的結果根本沒什麼差別,反正該來的都會來,擔心也沒用。事實上,藥物使用者當中,現在宿命型得分高的,相較於現在宿命型得分低的,更容易和人共用針頭。

未來型時間觀:未來型的費莉西亞

  費莉西亞32歲,接受我們的量表測驗時,最認同的陳述是:「我認為一日之事應該在每天清晨就做好計畫」以及「想要做什麼事情時,我會先設定目標,並思考達成目標的方法」。是屬於佛洛依德所說「現實原則reality principle」的那種人。和赫雷一樣,有些慾望她會立刻予以滿足,但也會仔細衡量將來所要付出的代價。因此,她經常放棄當下的滿足,因為她相信自己將在未來獲得更大的報償。費莉西亞交遊廣闊,但知心的朋友不多。認識她的人形容她這個人認真、一貫,在乎未來的成長。在工作上,她一向準時交件,執行力頂級。不趕時髦,不找刺激,收支做到平衡,使用行事曆,待做事項列表,隨時都帶著錶,總是說沒空。十分在乎年度體檢,定期洗牙,注意飲食,因為有高血壓和腸躁症。她相信,冒險、酒精、吸毒與不安全性行為只會妨礙她實現夢想。

超驗未來型時間觀:超驗型的緹芙妮

  緹芙妮50歲,做完量表,最認同的陳述是:「死亡只是另一個新的開始」以及「只有我的肉身會死去」。緹芙妮是個重生的基督徒,相信自己死後會上天堂,定時上教堂禮拜,在家也奉行信仰儀規。善於控制衝動,為人溫和,十分在乎死後的結果。(《你何時要吃棉花糖?:時間心理學與七型人格The Time Paradox: The New Psychology of Time That Will Change Your Life》頁68)


相關文章:
  [心理測驗]金巴多時間觀量表(Zimbardo Time Perspective Inventory,ZTPI)
  [心理測驗]超驗未來型時間觀量表(Transcendental-future Time Perspective Inventory,TTPI)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善用時間?(腦神經科學的建議)
  管理拖延的技巧清單
  你是雲雀(lark)、貓頭鷹(owl),還是蜂鳥(hummingbird)?
  再談作息型態(chronotypes)
  《大腦當家:靈活用腦12守則,學習工作更上層樓》(Brain Rules)
  1年級到7年級的共同回憶
  別當正常的傻瓜
  時間觀與12個讓自己更快樂幸福的方法

繼續閱讀...

[心理測驗]超驗未來型時間觀量表(Transcendental-future Time Perspective Inventory,TTPI)

0 意見
分享

  時間觀可以反映一個人對時間所持的態度、看法與價值。譬如說,你是否會花較多的時間思考自己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思考過去、現在與未來時,你的想法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是歡喜的還是難過的,是充滿希望的還是恐懼的?對於這些問題,不同的時間觀會有不同的答案,同時也可以反映一個人的思想、感情與行為,事實上,可以反映人生的所有面向。

  研究顯示,時間觀的面向是多重的。就好像一個木頭盒子,我們無法以一個數字定其所有的面向──我們必須度量其長、寬與高──同樣地,我們也無法以一個面向定時間觀的多重面向。時間觀雖然會不斷出現、改變、發展,但在西方世界,我們可以分出六種時間觀:兩種過去的、兩種現在的、兩種未來的,分別為:

●過去負面型(Past Negative)

●過去正面型(Past Positive)

●現在宿命型(Present Fatalistic)

●現在享樂型(Present Hedonistic)

●未來型(Future)

●超驗未來型(Transcendental Future)

  這些時間觀,理論上互不相關,一個面向的得分與另一面向的得分無關。但實際上,時間觀的每個型各有其一貫性。(《你何時要吃棉花糖?:時間心理學與七型人格The Time Paradox: The New Psychology of Time That Will Change Your Life》頁59)

  《你何時要吃棉花糖?:時間心理學與七型人格The Time Paradox: The New Psychology of Time That Will Change Your Life》的原文書網站The Time Paradox提供了金巴多時間觀量表(Zimbardo Time Perspective Inventory,ZTPI)http://www.thetimeparadox.com/surveys/ztpi/,以及超驗未來型時間觀量表(Transcendental-future Time Perspective Inventory,TTPI)http://www.thetimeparadox.com/surveys/ttpi/,可以評量我們的六種時間觀。

  跟個人資料(性別、年齡、宗教信仰……)有關,沒有星號的那幾題,有沒有填,並不影響得分跟評量結果的解釋。

  評量結果可以看到一張圖表,2%、16%、50%、84%、98%的區間來自常態分配,50%是大多數人的得分,2%跟98%是指極少部分的人的得這樣的分數,不代表好壞。圖表上的紅點所在是理想的時間觀,《你何時要吃棉花糖?:時間心理學與七型人格The Time Paradox: The New Psychology of Time That Will Change Your Life》在書中說明了為何這樣比較理想的原因,並且提供了調整時間觀的方法。(這六種時間觀得很高分的人,可能會是怎樣的一個人?請參閱「六種時間觀典型」)

  底下給需要中文翻譯的人參考。

  Very Untrue(極不符合)、Untrue(不符合)、Neutral(介於中間)、True(符合)、Very True(極為符合)。選完按下「Finished? Submit your Survey」就能看到評量結果。

1.只有我的肉身會死去。

2.身體只是真我的暫時寓所。

3.死亡只是另一個新的開始。

4.我相信奇蹟。

5.演化論充分解釋了人類是如何演變而來的。

6.人有靈魂。

7.科學法則並不能解釋一切。

8.人死的時候,要為自己在世間的行為負責。

9.人當遵守神律。

10.我相信鬼神的存在。
(《你何時要吃棉花糖?:時間心理學與七型人格The Time Paradox: The New Psychology of Time That Will Change Your Life》頁67)


相關文章:
  [心理測驗]金巴多時間觀量表(Zimbardo Time Perspective Inventory,ZTPI)
  六種時間觀(time perspective)典型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善用時間?(腦神經科學的建議)
  你是雲雀(lark)、貓頭鷹(owl),還是蜂鳥(hummingbird)?
  再談作息型態(chronotypes)
  《大腦當家:靈活用腦12守則,學習工作更上層樓》(Brain Rules)
  1年級到7年級的共同回憶
  別當正常的傻瓜
  劣幣驅逐良幣的加班文化

繼續閱讀...

[心理測驗]金巴多時間觀量表(Zimbardo Time Perspective Inventory,ZTPI)

0 意見
分享

  時間觀可以反映一個人對時間所持的態度、看法與價值。譬如說,你是否會花較多的時間思考自己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思考過去、現在與未來時,你的想法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是歡喜的還是難過的,是充滿希望的還是恐懼的?對於這些問題,不同的時間觀會有不同的答案,同時也可以反映一個人的思想、感情與行為,事實上,可以反映人生的所有面向。

  研究顯示,時間觀的面向是多重的。就好像一個木頭盒子,我們無法以一個數字定其所有的面向──我們必須度量其長、寬與高──同樣地,我們也無法以一個面向定時間觀的多重面向。時間觀雖然會不斷出現、改變、發展,但在西方世界,我們可以分出六種時間觀:兩種過去的、兩種現在的、兩種未來的,分別為:

●過去負面型(Past Negative)

●過去正面型(Past Positive)

●現在宿命型(Present Fatalistic)

●現在享樂型(Present Hedonistic)

●未來型(Future)

●超驗未來型(Transcendental Future)

  這些時間觀,理論上互不相關,一個面向的得分與另一面向的得分無關。但實際上,時間觀的每個型各有其一貫性。(《你何時要吃棉花糖?:時間心理學與七型人格The Time Paradox: The New Psychology of Time That Will Change Your Life》頁59)

  《你何時要吃棉花糖?:時間心理學與七型人格The Time Paradox: The New Psychology of Time That Will Change Your Life》的原文書網站The Time Paradox提供了金巴多時間觀量表(Zimbardo Time Perspective Inventory,ZTPI)http://www.thetimeparadox.com/surveys/ztpi/,以及超驗未來型時間觀量表(Transcendental-future Time Perspective Inventory,TTPI)http://www.thetimeparadox.com/surveys/ttpi/,可以評量我們的六種時間觀。

  跟個人資料(性別、年齡、宗教信仰……)有關,沒有星號的那幾題,有沒有填,並不影響得分跟評量結果的解釋。

  評量結果可以看到一張圖表,2%、16%、50%、84%、98%的區間來自常態分配,50%是大多數人的得分,2%跟98%是指極少部分的人的得這樣的分數,不代表好壞。圖表上的紅點所在是理想的時間觀,《你何時要吃棉花糖?:時間心理學與七型人格The Time Paradox: The New Psychology of Time That Will Change Your Life》在書中說明了為何這樣比較理想的原因,並且提供了調整時間觀的方法。(這六種時間觀得很高分的人,可能會是怎樣的一個人?請參閱「六種時間觀典型」)

  底下給需要中文翻譯的人參考。

  Very Untrue(極不符合)、Untrue(不符合)、Neutral(介於中間)、True(符合)、Very True(極為符合)。選完按下「Finished? Submit your Survey」就能看到評量結果。

1.和朋友一起去參加派對,是生活中重要的樂趣之一。

2.童年熟悉的景像、聲音與氣味常會喚起潮水般的美好回憶。

3.命運決定了我的大部分人生。

4.我總覺得人生中有些事情應該可以不一樣。

5.我的決定多數都會受到周遭人與事的影響。

6.我認為一日之事應該在每天清晨就做好計畫。

7.回憶往昔令我覺得快樂。

8.我往往憑一時的衝動行事。

9.事情沒有準時做完,我並不會擔心。

10.想要做什麼事情時,我會先設定目標,並思考達成目標的方法。

11.總的來說,回憶往事,好事多過壞事。

12.聽自己喜歡的音樂,我常會忘了時間。

13.為明天必須完成的事做必須的準備,我會犧牲今晚的逸樂。

14.事情既然無可避免,我就聽其自然。

15.我喜歡聽「美好舊日時光」的故事。

16.過去的痛苦經驗常會在我心中重演。

17.我會讓日子過得盡量充實,絕不虛度。

18.我會因為約會遲到而心情不好。

19.我會把每一天當作最後一天過。

20.我常會想起往昔的美好時光。

21.對朋友和長官應盡的責任,我都會按時做到。

22.過去所受的委屈與排斥,我始終耿耿於懷。

23.我往往倉促做決定。

24.我每天得過且過。

25.往日有太多不愉快的回憶,我寧願不去想。

26.在生活中來點刺激是很重要的。

27.過去所犯的錯誤,我希望能夠改過。

28.享受過程比準時把工作做完更重要。

29.我懷念童年。

30.做決定前,我會先衡量利弊得失。

31.冒險使我的生活免於單調無聊。

32.對我來說,享受生活的旅程重於全新追求目標。

33.事情很少如我自己所願。

34.對我來說,年少時的不愉快很難忘懷。

35.如果我不用考慮活動的目標、結果,便可以從過程中得到樂趣。

36.即使我對現狀很滿意,我還是會拿過去類似的經驗做比較。

37.世事變化萬端,未來其實是無法計畫的。

38.我的人生道路非我所能控制。

39.為未來擔憂毫無意義,因為我根本無從著手。

40.我都循序漸進地準時完成計畫。

41.每當家人談起往事,我發覺自己總是無法融入。

42.我冒險是為了要讓生活增添刺激。

43.我會把要做的事情列出清單。

44.我常順著情緒而非理智去做事。

45.知道有工作要做時,我能夠抗拒誘惑。

46.我知道自己興奮起來會一發不可收拾。

47.今天的生活太複雜,我比較喜歡以前的日子。

48.我比較喜歡隨性的朋友而非一板一眼的。

49.我喜歡定期舉行的家庭慶典及傳統活動。

50.我會一再想到過去不如意的事情。

51.工作即使困難又乏味,但若能使自己進步,我會堅持下去。

52.賺了錢,今朝有酒今朝醉,好過存錢保明朝。

53.好運常光顧勝過辛苦去打拼。

54.我會一再想到與自己擦肩而過的好事。

55.我喜歡自己的親密關係如膠似漆。

56.趕工作,不怕沒有時間。
(《你何時要吃棉花糖?:時間心理學與七型人格The Time Paradox: The New Psychology of Time That Will Change Your Life》頁61)


註:金巴多(Philip Zimbardo)博士以「當代心理學之聲影」(voice and face of contemporary psychology)享譽國際,也是害羞研究泰斗。曾為美國公共電視(PBS-TV series)拍攝「探索心理學Discovering Psychology」經典課程,並創立史丹佛害羞診所。曾任教於史丹佛、耶魯、紐約和哥倫比亞大學,目前任教於太平洋心理研究生學院。在教育、研究和寫作上的優異貢獻為他贏得諸多獎章,曾擔任兩屆西方心理學會(Wester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主席、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PA)主席及獲選為Council of Scientific Society Presidents(CSSP)主席。著作超過50本,其中最暢銷的代表作是《害羞Shyness: What It Is, What To Do About It》,而心理學領域教科書《心理學Psychology and Life》已經更新至第19版,《津巴多普通心理學Psychology: Core Concepts》也已經更新至第7版。他也是《路西法效應The Lucifer Effect: Understanding How Good People Turn Evil》的作者。


相關文章:
  [心理測驗]超驗未來型時間觀量表(Transcendental-future Time Perspective Inventory,TTPI)
  六種時間觀(time perspective)典型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善用時間?(腦神經科學的建議)
  管理拖延的技巧清單
  你是雲雀(lark)、貓頭鷹(owl),還是蜂鳥(hummingbird)?
  再談作息型態(chronotypes)
  《大腦當家:靈活用腦12守則,學習工作更上層樓》(Brain Rules)
  1年級到7年級的共同回憶
  別當正常的傻瓜
  時間觀與12個讓自己更快樂幸福的方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