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31日 星期三

如何克服股市空頭時的恐懼?

0 意見
分享

  只要牽涉錢,任何動機都會在投資上參一腳——渴望安全、貪念引起的罪惡、企求權力及自尊、害怕遭到背棄、追求愛、夢想自己能夠全能。投資過程就是在多頭力竭或空頭肆虐之際「保住腦袋」,因此情緒不是投資過程中的配角。情緒才是主角,投資就是控制情緒的遊戲。想賺錢就得了解遊戲規則。(《股市心理學Mind over Money: Match Your Personality to a Winning Financial Strategy》頁9)

  《股市心理學》的作者約翰‧史考特(John W. Schott)是一位心理醫生,也是一位專業的投資顧問。他在書中用兩章的篇幅談如何「控制多頭市場中的貪念」與「克制空頭市場中的恐懼」。

  關於人性的貪婪,很多書都有提到。但是關於恐懼方面的描寫與克服,這是我至今看過的幾本書中,寫得最好的。(我讀過的書不多,歡迎推薦好書)

  約翰‧史考特將空頭市場所造成的沮喪症狀,稱為「空頭市場沮喪症候群」(Bear Market Depressive Syndrome)。他在書中列舉出「空頭市場沮喪症候群」會產生的想法,指出隱藏在想法中的根本錯誤,以及該有的正面想法。

■我覺得遭透了,我知道會賠錢。我真是個投資白癡。

根本錯誤:我不該經歷股市中的任何痛苦。

正面想法:我知道賠錢很傷,但空頭市場來來去去。很快就會有轉機,假以時日我一定會做得不錯。

■我是個差勁的投資人,難怪會搞砸。

根本錯誤:想投資,一定得是完人。

正面想法:沒有人的功力能夠高強到知道股市將下跌。不只是我,每一位投資人都受到影響。空頭市場一定會結束,我要堅持到底。

■只要我一進場,市場就會崩盤。我為什麼還要投資?一切都是我的錯。

根本錯誤:我的情緒能控制市場。

正面想法:別像孩子一樣,認為自己該負責。市場是有循環週期的,跟我一點關係都沒有。我投資是為了保障未來。我選擇好公司,他們長期的表現,一定會不錯。

■我賠錢,我令家人失望,我是一個輸家。

根本錯誤:家人對我的愛視金錢而定。

正面想法:無論市場走勢為何,家人都一樣愛我。

■空頭市場永遠不會結束。我會輸掉投入的每一分錢。世界末日即將降臨。

根本錯誤:空頭市場會持續到永遠。

正面想法:市場會回升。檢視自己的損失,就可發現距離「傾家蕩產」還差得遠呢。未來我不但會彌補虧損,還能轉虧為盈。……

  縱使1929年股市大崩盤,投資人也沒有「血本無歸」,除非他們借錢投資。(《股市心理學》頁103)

  如果在電視上看到有人借錢買股票而因此翻身,請先想想「存活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

  一般認為空頭市場持續的時間會超過預期,因為目前適用的因素以往不適用。無論多頭市場或空頭市場,你都得一視同仁地注意「這次不一樣」這句話。

  身為一位長線投資人,我希望在市場最悲觀的時候買進股票,正如我想在最樂觀的時候賣出股票。如果我能做到,就很確定會買低賣高,這正是所有投資人的理想。

  作者是透過基本面選股的價值型投資者。

  身為心理學家,我知道一般人很難辦到,因為受到集體心理的影響。尤其經歷過市場下跌時的焦慮後,人為亦為並等待空頭「觸底」的背書,就成為最自在也最「安全」的作法。

  如果你等候這項背書,你一定會錯失進場時機,因為等到媒體告訴你接近底部時,底部最可能已經過了。

  你必須鼓勵自己,在你知道價位合理時以不尋常的方式買進股票,並且,在價位還沒有到達讓你安心的水準前,就採取行動。你得在你安心的價位前就行動。

  問問你自己在等什麼。如果你在等候最低點,如最後1%的跌勢,你就是設定一個不切實際的目標,因為無人可以得知這種底部何時來到。(《股市心理學》頁106)

  資金的控管也非常重要。不要孤擲一注。

  我知道很難超越群眾特立獨行,縱使你的背後還有一位基金經理人,因為你希望有集體共識為你背書,告訴你未偏離正軌。但你必須了解自己得不到那種背書。

  最後的結果是:決定自己要的是與眾相同的虛幻安全感或是長期累積財富的真正安全感。你若能如此思考,我發現其實不難抉擇。(《股市心理學》頁108)

  如何減少群眾心理或情境對你的影響,《路西法效應The Lucifer Effect: Understanding How Good People Turn Evil》中有提到一套步驟。


相關文章:
  成功投資者的心理特質
  如何克服投資上的心理偏誤(非理性行為)
  股市大崩盤是好事還是壞事?端看你的年紀而定
  為什麼投資不應該整天盯盤?
  常見的投資心理偏誤(psychological biases)及其影響
  股市見底的六個訊號
  作空股票的風險有哪些?

繼續閱讀...

2008年12月30日 星期二

合法免費看電子書——國立台中圖書館

3 意見
分享

  除了台北市立圖書館,這幾天發現國立台中圖書館也提供了電子書借閱的服務。最棒的地方是,只要你有其他縣市圖書館的借書證,馬上就能透過網站註冊成為會員,不用另外申請台中圖書館的借書證。整個程序方便快速,幾分鐘就OK。

  國立台中圖書館電子書服務平台:http://ebook.ntl.gov.tw/。首頁如上圖,按下「註冊會員」後,就會出現下圖的畫面。

  按下「同意」後會出現下圖的畫面。選擇你已經有借書證的圖書館,填入帳號密碼作驗證。

  驗證成功後,會出現下圖的畫面。這裡要注意的是,身份證字號的第一個英文字母要大寫

  送出資料後會出現底下的畫面。

  檢查電子郵件。

  點選會員帳號啟用連結後,就會出現下面的畫面。

  另一個我覺得不錯的功能是「會員專區」裡面有「新到電子書通知訂閱」的功能。

  從館方人員口中得知,台中圖書館還會繼續增添電子書。

  閱讀電子書前必須先到「閱讀軟體」網頁下載安裝「ActiveX相關元件」後才能閱讀。



相關文章:
  住外縣市怎麼辦台北市立圖書館借書證?
  如何申請北市圖NetLibrary電子書帳號?
  克莉絲蒂(Christie)等電子書合法免費閱讀下載
  歷屆公務員公職考試、專技人員國家考試考古題與解答
  免費練習英文(美語)聽力的好網站
  用NTLReader跟國立臺中圖書館借電子書在iPad或Android平板電腦上看

繼續閱讀...

2008年12月28日 星期日

「心靈與人生協會」(The Mind & Life Institute)出版的書籍

0 意見
分享




  讀《破壞性情緒管理:達賴喇嘛與西方科學大師的智慧Destructive Emotions: A Scientific Dialogue with the Dalai Lama》這本書時,才曉得了「心靈與人生協會」(The Mind & Life Institute)的存在。而《破壞性情緒管理》一書正是「心靈與人生協會」在2000年舉辦的研討會的會談內容。

  協會的主旨是讓佛教與科學交流,加上主題包含了心理學,在書中看到「心靈與人生協會」有網站(http://www.mindandlife.org/),當然要去逛逛,看看有沒有後續比較新的發展與資訊。結果看到Daniel Kahneman(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Daniel Gilbert(《快樂為什麼不幸福?》的作者)也加入了陣容,還有各屆研討會內容整理成了底下這幾本書。





中文版書名:禪修的療癒力量:達賴喇嘛與西方科學大師的對話(The Mind's Own Physician: A Scientific Dialogue With the Dalai Lama on the Healing Power of Meditation)
作者:喬.卡巴金、理察.戴衛森、薩拉.豪斯曼(Jon Kabat-Zinn、Richard J. Davidson、Zara Houshmand)
譯者:石世明
出版社:晨星
出版日期:2012年05月30日
出版社的內容簡介:

  從前的人們總是認為信仰與科學是毫不相關的領域,因此以形而上∕形而下這樣的概念將二者區分開來。但是當我們深入瞭解佛教的禪修思想以後,就會發現原來信仰和科學不但可以緊密的結合,還能因此相輔相成、對人類社會的進步產生莫大的助益!

  在許多國家裡面,已經有許多科學家致力於研究禪修對我們人體的實質作用,並且發現它的確能療癒人們的身心。將禪修作為某些疾病治療的輔助,尤其是在心理治療的層面,效果是非常顯著的。

  《禪修的療癒力量:達賴喇嘛與西方科學大師的對話》,就為我們開啟了這一段知識與信仰的旅程,藏傳佛教的精神領袖達賴喇嘛與在身心醫療第一線的眾科學家,在「心靈與生命會議」,針對禪修的療癒潛能,展開了交流與對話。





中文版書名:訓練你的心靈,改變你的大腦:正向心靈訓練可以改變你的大腦(Train Your Mind, Change Your Brain)(已絕版)
作者:夏倫.貝格利(Sharon Begley)
譯者:蕭秀姍、黎敏中
出版社:久周出版
出版日期:2008年03月10日
出版社的內容簡介:

  大腦的結構與功能真可以改變嗎?若真如此,那我們的思考與感覺也會受到影響嗎?答案絕對是肯定的。二○○四年末,頂尖的西方科學家來到達賴喇嘛目前居住的印度達蘭薩拉,針對這個問題發表演說。這個過程也為人類心靈的相關知識帶來了革命性衝擊。在這本內容廣泛且引人入勝的書中,華爾街日報科學專欄作家貝格利告訴我們,尖端科學與佛家古老智慧如何攜手合作去證明,人類如何擁有透過心靈變化而實質改變大腦的能力。這些發現,為個人特質的改造轉換帶來令人振奮的啟示。





《Mind and Life: Discussions With the Dalai Lama on the Nature of Reality》沒有找到中文版





《The Dalai Lama at MIT》沒有找到中文版。





中文版書名:心與科學的交會:達賴喇嘛與物理學家的對話(The New Physics and Cosmology)
作者:亞瑟.札烱克(Arthur Zajonc)
出版社:橡樹林
出版日期:2007年02月11日
出版社的內容簡介:

  以西方科學最偉大的成就,結合西藏最巧妙的思考與哲學洞見,為近代物理開啟希望之門。


《Visions of Compassion》沒有找到中文版。





中文版書名:情緒療癒(Healing Emotions)
作者: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
譯者:李孟浩
出版社:立緒
出版日期:2004年12月09日
出版社的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EQ作者丹尼爾.高曼等十位西方傑出學者,與達賴喇嘛在達蘭薩拉(Dharamsala),會商第三次「心靈與和生命會議」的紀錄,會中討論心性和生命科學如何與宗教建立溝通的橋樑。

  這些心理學家、生理學家、行為醫學和哲學領域的專家,分別陳述他們研究領域的重大發現,並與達賴喇嘛及一些傑出禪修師一同討論。書中為我們解答了下列問題:

* 心性有治療身體的能力嗎?
* 免疫系統和情緒之間的關係為何?
* 倫理學是否有生物學的基礎?
* 死亡如何幫助我們了解心性的本性?

  他們相互分享知識成果的目的不僅是為了增進彼此的瞭解,也是想對情緒體驗和健康之間的關係,得到一些新的洞察。





中文版書名:意識的歧路:佛法VS.科學;心VS.腦(Consciousness at the Crossroads)
作者:Zara Houshmand,Robert B.Livingston,B.Alan Wallace
譯者:鄭振煌
出版社:立緒
出版日期:2002年07月23日
出版社的內容簡介:

  意識的歧路是達賴喇嘛與一群知名神經系統學家和精神病學家一系列會談的成果,他們的聚會為佛教與西方科學帶來了成果豐碩的對話:

心靈真的僅僅是大腦生理過程的附屬現象嗎?
會不會有些意識的形式,是細緻幽微到科學迄今仍無法掌握?
意識是怎樣開始的?
我們是怎樣認識我們所認識到的事情的?
目前我們對腦作用的認識到底有多少?

  對於這些棘手的問題,一直強調應該對意識運用觀察方法的佛教,提供了有見地的洞察。而達賴喇嘛追求知識的開放心靈與他銳利、清晰的方法,也在在為西方的科學家帶來啟發與挑戰。


中文版書名:揭開心智的奧祕(Gentle Bridges)
作者:Jeremy W. Hayward and Francisco J. Varela
譯者:靳文穎
出版社:眾生文化出版
出版日期:1996年03月10日





中文版書名:達賴喇嘛:心與夢的解析(Sleeping, Dreaming, and Dying)
作者:法蘭西斯可.凡瑞拉(Francisco J. Varela)
譯者:楊書婷、姚怡平
出版社:大是文化
出版日期:2008年09月02日
出版社的內容簡介:

  睡眠、夢境與死亡的課題,這些都是令科學家與禪修者專注探索的主題,也是所有人類的共通經歷。儘管心理學發軔百餘年(若上溯自1879年),然而這些課題仍然帶著神秘感與奇幻感。佛法對於心的深入解析,正好彌補了西方科學家的缺憾。


相關文章:
  正念禪的好處與禪修的迷思
  八週正念課程大綱與引導聲音檔
  見佛,殺佛!──學冥想(禪修、正念)需要信仰佛教嗎?
  內觀療法(mindfulness-based therapy)及打坐技巧的推薦書籍
  當下此刻最美妙
  「吃」的正念禪
  提升意志力(注意力、專注力)、控制衝動、減輕壓力、幫助睡眠的冥想技巧

繼續閱讀...

2008年12月27日 星期六

電影「惡魔教室」(The Wave;Die Welle)

3 意見
分享

  在網路上找《路西法效應》的資料時,才知道「惡魔教室」這部德國電影。這電影在今年(2008)的金馬影展獲得觀眾票選為最愛影片亞軍,之前則在德國電影節獲得傑出影片獎。本來想推薦這部電影,可惜看完後沒幾天就下檔了(上映了四個星期)。

  為什麼找《路西法效應》這本書的資料會找到這部電影呢?因為《路西法效應》裡面提到了「惡魔教室」所改編的真實故事。電影讓這真實故事有血有肉,生動了起來,也更加令人震撼。





  美國加州帕洛阿圖市的一所高中世界歷史課堂上的學生就跟我們一樣,無法理解泯滅人性的納粹大屠殺是如何發生的。這樣一個充滿種族主義色彩的政治社會運動是如何熱烈展開,而這些平民百姓又是如何無知或無視於他們對猶太人造成的苦難?針對這些困惑,他們深具創意和啟發力的老師朗‧瓊斯(Ron Jones)決定改變教學方式,以便讓這些不相信的學生能夠學習到這段歷史的真正意涵。於是他拋棄了平常的訓導式教學法,採取了實驗性的學習模式。

  他一開始就告訴班上學生,他們將要在接下來一個禮拜模擬德國的種族屠殺歷史經驗。儘管已經有了事前警告,接下來五天在角色扮演「實驗」中所發生的事,還是給學生上了嚴肅的一課,這些事也震撼了他們的老師,更不用說是校長和學生家長。這些學生們創造了一個教條及高壓控制的中央極權體制,與希特勒納粹政權的形態非常相似,使得模擬與真實幾乎難以二分。

  就跟「A Class Divided」、「歧視的一課(A lesson in Discrimination)」一樣,老師們都有事先在課堂上警告,但……。

  首先,瓊斯建立了嚴格的課堂規矩,學生只能服從不能有質疑。針對任何問題,學生必須恭敬地起立回答,最多只能用三個字,而且還必須先尊稱「瓊斯大人」(Sir)才行。這些武斷獨裁的規定竟沒有任何人反對,於是課堂氣氛改變了。口才較好、較聰明的學生很快失去了他們的地位聲望,而口才較差、行為較武斷的學生則開始得勢。這個教室裡發生的運動被他們稱為「第三波」(The Third Wave),他們設計一些用來致敬的口號,只要一聲令下就必須齊聲喊出,而且每天推陳出新,例如「有紀律才有力量」(Strength through discipline)、「合群才有力量」(Strength through community)、「行動才有力量」(Strength through action)以及「自傲才有力量」(Strength through pride)等,只要實驗繼續,口號永遠不缺。他們也創造了用來辨識圈內人的秘密握手方式,任何批評都會被當成「背叛」呈報給組織。除了口號喊喊標語之外,他們還從事各類行動,如製作橫幅懸掛在學校裡、招募新成員、教導其他學生應該要有的坐姿等。

  請注意,這實驗總共進行五天,不到五天,任何批評就已經被當成了「背叛」。

  由20位上歷史課學生起頭的核心團體,迅速擴張成擁有百位熱心的「第三波行動者」(Third Waver)團體。接著連指定作業的權力都被學生接管,他們發放特殊的會員卡,這群新的權威核心團體甚至把最聰明的同學從教室裡叫出去,然後興高采烈地虐待。

  瓊斯接著向他的追隨者透露了一個秘密,他說他們是一個全國性運動的一份子,運動的目的是要發掘願意為政治變革而戰鬥的學生。他說他們是「一群被挑選出來協助實現這項宗旨的年輕人」。而一位總統候選人即將蒞臨隔天進行的集會活動,他會在電視上宣佈成立新的「第三波青年行動方案」(Third Wave Youth program)。於是有超過兩百名學生擠滿了丘薄里中學(Cubberly High School)的大禮堂,熱切期待這項方案的宣布。這些興奮的第三波行動成員穿著白色的制服襯衫,佩帶著親手縫製的臂章,在會堂周圍掛上他們的橫幅標語。而體格健壯的學生們則站在門邊充當保鏢,冒充成記者和攝影師的瓊斯友人則在這群「真正的信徒」中來回傳遞消息。電視打開了,每個人都屏息等待著重大訊息的宣告——這是他們即將齊步前進的目標。然後他們高喊口號「有紀律才有力量」。

  這讓我想到文化大革命的紅衛兵,以及政客煽動的學運。

  然而瓊斯卻放了一段紐倫堡大審判(Nuremberg Rally)的影片,納粹第三帝國(Third Reich)的歷史彷彿幽靈似地出現在螢幕上,「每個人都要接受譴責,沒有人能宣稱自己置身其外。」(Everyone must accept the blame—no one can claim that they didn't in some way take part.)這是影片的最後一個鏡頭,同時也是模擬實驗的結束。瓊斯向所有參與集會的學生解釋這次模擬的理由,他們的表現已超出他當時的意圖所能預期。他告訴學生,他們必須把「了解才有力量」(Strength through understanding)當成是他們的新標語來自我提醒,並且做了結論,「你們都被操弄了,你們是被自身的欲望驅使,於是來到現在所在的地方。」

  不知道電影導演是不是讀過《路西法效應》?電影中的老師跟菲利普.金巴多(Philip Zimbardo)教授在「史丹福監獄實驗」(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SPE)一樣,受到了情境力量的影響而不自知,都是女朋友的抗議才使他們腦袋清醒,但是結局卻是大不相同。

  朗‧瓊斯的處理方式讓他陷入了麻煩,因為被抵制的學生家長抱怨他們的孩子受到新體制的糾纏與威脅。不過他最後還是認為許多孩子透過個人親身體驗,學到了最重要的一課:處於法西斯集權主義的背景之下,對於有力權威的唯命是從可以輕易地使人的行為出現劇烈變化。在他之後一篇關於這項「實驗」的短文中,瓊斯提到,「我在丘薄里中學任教的四年期間,沒有一個人願意承認自己曾參與第三波行動集會,這是一件人人都希望遺忘的事。」(離開該學校數年後,瓊斯開始在舊金山與特殊教育學生一起工作。針對納粹模擬事件,一部以實事為本的電視劇《波濤洶湧The Wave》記錄了好孩子成為偽納粹青年軍的轉變歷程。)(《路西法效應The Lucifer Effect: Understanding How Good People Turn Evil》頁349)

  認知失調產生,現實不容許說服更多人加入,但又不願承認自己曾做過這樣的事,只好選擇遺忘或否認。(請參閱「高學歷、高社經地位、愛面子的人的致命傷——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

  看電影時,老師在課堂上誘導學生行動的情節給我似曾相似的熟悉感。仔細回想,才想起是王鼎鈞在《關山奪路》(題外話,讀這本書時,是我第一次看書看到感謝上天讓人世有這麼一位作者,並祈求王鼎鈞能多活幾年,將這系列的最後一本寫完出版。)這本書中所描寫的一段內容。

  鬥爭大會又是怎樣運作的呢,透過一個難民的遭遇,可以大致了解。這人是地主,是國民黨員,他的兒子在國軍裡當連長,他是反動分子家屬,中共幹部選定他教育群衆。這人有個習慣,常到樹林裡散步,幹部給他設定了一個罪名,藉樹林掩護,跟國民黨特務聯絡,傳送情報。怎麼發現的呢,幹部鼓勵大義滅親,由他的弟弟檢舉,他跟這個弟弟同父異母,小時候,弟弟受他欺壓,懷恨在心。如果拒絕檢舉,哥哥株連弟弟,一同定罪,如果弟弟「站在人民的這一邊,」登上鬥爭台,表現得很積極,不僅免罪,也出了胸中這口惡氣。弟弟知道怎樣選擇。

  大會開始,被鬥爭的對象捆綁上台,幹部派人沿街敲鑼吶喊:「有仇報仇,有冤報冤!」全村集合,稱爲人民公審。幹部對群衆平時有訓練,臨事有佈置。那年代,國軍盛行「抓壯丁」,抓走了村中一個青年,從此沒有消息,父母傷痛,不必細表。經過幹部的一番「思想工作」,壯丁的父母登台控訴,多年的悲憤噴射出來,幹部佈置的「積極分子」抓住時機,高呼口號,狂熱反復迴增感染,許多人輪流上台揭發國軍官兵的罪行,一時之間,那些罪行都好像是某連長的罪行,某連長的罪行也就是他爸爸媽媽的罪行。全場惟有幹部和核心工作人員是冷靜的,他們暗中記下誰沒有呼口號,誰呼口號的聲音太小。如果有人奮身忘我,自動衝上台去,給那連長的爸爸兩個耳光,朝他臉上吐兩口唾沬,那才是幹部們最滿意的鏡頭。高潮迭起之後,幹部上台,請「人民」決定罪刑,群衆高呼「槍斃他活埋他!」鬥爭大會才算圓滿成功。

  請注意,這個被群眾說要槍斃活埋的人,只是「常到樹林散步」而已。如果是你被群眾如此「公審」,你會認為你自己「罪有應得」嗎?

  如果群衆的反應遲疑敷衍呢?依中共用語,這是「群衆的覺悟不夠,」事情緩一緩,先教育群衆,提高群衆的覺悟,然後再開會鬥爭公審,決不勉強。中共禁止包辦,禁止代替群衆決定。他們知道階級仇恨是可以釀造、強化的,「形勢比人強」,價值標準一旦形成,自然有人揣摩運動的需要,自動獻身配合,參與者互相競賽,熱忱步步上升,不但可以義正詞嚴揭發別人,也可以痛哭流涕揭發自己。五十年代台灣盛行反共文學,很多小說把中共幹部寫成暴躁專橫的殺人魔王,我曾告訴他們,中共不是這副模樣,幹部在「運動」中很冷靜,殺人十分慎重。這句話說得太早了,他們聽了目瞪口呆,第二天「線民」找上門來。

  這就像在「A Class Divided」、「歧視的一課(A lesson in Discrimination)」中,學生會自動分成兩群,會主動地嘲笑、歧視。在上面瓊斯老師的實驗中,學生則會自動將批評當成背叛呈報給組織、將最聰明的同學從教室裡叫出去虐待。但是老師們並沒有要學生這麼做!

  中共究竟派來多少槍、多少兵、多少幹部呢?他怎麼能把你們控制得這樣嚴密呢?他們說,中共的軍隊並不插手,軍隊只是創造一個環境。外來的幹部寥寥數人,他們就地取材,每一個村鎮、每一個城市都有一些人,沒受過教育,沒有職業,沒有固定收入,也沒有好品行,這些人仰承大戶人家鼻息,心裡有無限委屈。大戶人家瞧不起這些人,可是又怕這些人,大戶人家的尊嚴,也不過是「隔著一層窗戶紙,好歹別戳破了」。中共幹部先把這些人組織起來,手裡就有了「硬」的,這些人敢作敢當,「赤腳的不怕穿鞋的」,破壞舊秩序是他們的一大樂趣,幹部用他們打前鋒。地主士紳不管他以前是何等樣人,一旦被這些衝鋒陷陣的人拉下馬、揪上台,另外那些需要自保的人,就按照中共的「教育」站出來,表示自己的覺悟。這些人雖然覺悟了,可是過了這一關過不了下一關,下一次輪到他上台挨鬥,再演一齣牆倒衆人推,戲碼重複,演員循環,反復的清洗無情。

  對照一下,瓊斯老師的實驗,五天,成員從20個變成超過兩百位。

  我和難民一起混了三天,用他們提供的碎片,拼出大略的圖形。中共要澈底改變這個社會,第一步,他先澈底掃除構成這個社會的主要人物,這些人物的優勢,第一是財產,第二是世襲的自尊,兩者剝奪乾淨,精英立時變成垃圾。人要維持尊嚴,第一把某些事情掩蓋起來,第二對某些事情作善意的解釋,中共反其道而行,叫做「脫褲子」,脫掉他的褲子,再重新分配他的財產,他從此必須自食其力,或者沿街乞討。他的子女已經參加革命,親友也和他畫清界限,他只能自生自滅,中共幹部看這些人受苦乞憐,也是革命的一大樂趣。南京的難民聲聲訴苦叫冤,竭力辯說他們的財產是辛苦累積的,他們的素行代代忠厚傳家,這些話完全沒有意義。幹部並非拿著一把秤一個一個秤你,他拿著一把大掃帚「一塌瓜子」掃你。

  在「第三波」(The Third Wave)中,最聰明的同學從教室裡被叫出去,無情地虐待。

  以後幾年,我在這方面有更多的了解。我逃到台灣以後,進中國廣播公司工作,「中共問題專家」某人來電台演講,嘲笑「人民民主專政」不通,認爲三個名詞放在一起不合邏輯。那時電台的編撰部門由王健民教授主領,他對我說,中共是用「民主」的方法「專政」,「民主專政」有它實際的內容。他說,中共的革命是藝術,也是宗教。那是一九五二年,台北能說出這樣一句話的人不多,我佩服他的卓見;能聽懂這樣一句話的人也不多,我是他的知音。中共佈置一個恐怖的環境,人人自危,只有幫助幹部定別人的罪,你才有安全感,一旦你已被定罪,你也可以產生安全感。「民主」就是人人忙著定別人的罪和人人忙著認自己的罪。(《關山奪路》頁110)


相關文章:
  服從權威(Obedience to Authority)——邪惡的平凡性(banality of evil)
  不同版本的獨裁者賽局(dictator game)——人是自私或利他的動物?
  如何輕易地讓人道德沈淪?
  A Class Divided——免費練習英聽的好影片
  用道德掩護不道德——重讀《黑暗聖經》
  高學歷、高社經地位、愛面子的人的致命傷——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
  你被洗腦了嗎?—脅迫憲章Chart of Coercion(上)

繼續閱讀...

2008年12月26日 星期五

男人跟女人都需要知道的月經心理學

6 意見
分享

  如果可以選擇考試或面試的日期,妳知道要選月經週期的哪一天才能讓妳有最好的表現嗎?如果你要向心儀許久的女性告白或求婚,你知道要挑什麼時候比較容易成功嗎?你知道什麼日子女人最容易受到感動掉眼淚嗎?你知道哪一段期間女人最容易發脾氣或憂鬱嗎?

  當女性開始有了月經,直到更年期,月經不僅會對女性的生理產生影響,連心理也會隨著月經週期波動。(閱讀下面的內容時,你可以不用在意是什麼激素造成影響,只要了解什麼期間,女性心理會有什麼變化即可。另外,書中這部分的內容主要是講青少女的大腦與心理變化,所以主詞會用青少女。但是,月經對女人心理的影響會持續到更年期。)

  生理期循環內的雌激素(estrogen,或譯「動情激素」)漲落會每週改變少女對心理和社會壓力的敏感度。在循環的前兩個禮拜,雌激素升高,她對社交活動比較有興趣,想和朋友一起說笑。

  在後兩個星期黃體素(progesterone)升高,雌激素降低,她回應時比較容易發怒而且想要獨處。雌激素和黃體素每個月都會重新設定腦部的壓力反應。她的自信心可能在某個禮拜很高,到了下個禮拜卻又十分脆弱。(《女人的大腦很那個……The Female Brain》頁65)

  女孩腦中的雌激素升高時,大腦受到推動,會分泌出更多的催產素(oxytocin)——更進一步強化社會關係。在(月經)循環的中期,雌激素分泌量最高時,女孩的多巴胺和催產素應該也在最高點。除了說話滔滔不絕,她對親密的渴望也在上揚。親密會造成更多催產素釋放,讓女性更想要建立關係,進而讓自己感受到興奮和幸福。(《女人的大腦很那個……》頁68)

  現在你知道什麼時候是告白跟求婚的好時機了嗎?

  每個月的生理期都會更新女孩大腦的某些部分,提供新的能量。雌激素能為細胞提供驚人的養分——激發腦部活動,同時讓女性在週期的前兩週更享受社交活動。

  在第一週和第二週(雌激素階段),海馬迴(hippocampus)中的連結會成長25%,讓妳的腦袋更靈光,性能更優越。妳的思路更清晰,記憶力更強。思考速度加快,想法更靈活。然後到了第14天左右的排卵期,黃體素從卵巢噴出,逆轉雌激素的滋潤,彷彿除草劑一般殺死海馬迴中的新生連結。進入週期的後兩個星期時,黃體素會讓腦部同時變得更加平靜,卻又慢慢越來越容易受到刺激、注意力更加渙散、反應速度減緩。這可能就是在月經週期後半造成壓力敏感度變化的主因之一。在雌激素上升的兩週內建立的額外連結又在後兩週被黃體素變回原狀。

  到了月經週期的最後幾天,當黃體素下降時,平靜的效果會突然撤離,讓腦部短暫進入混亂、緊張而易怒的狀態。……在月經來潮前,有許多女性說她們更容易哭泣,經常覺得無助、緊張、侵略性強、負面、充滿敵意或甚至絕望和憂鬱。

  在我的診所裡,我們稱之為「看狗食廣告都會哭」的日子,連無聊濫情的東西都有可能讓女人在這幾天哭得唏哩嘩啦。……

  青少女以為月經來的時候只要準備好衛生棉和止痛藥就萬事OK。就算經期結束了,體內循環的荷爾蒙還是會影響腦部,很多人都不知道這一點。

  成人後,她們就會知道如何處理了。大多數女性知道在第三週和第四週的時候,氣憤的衝動不會持續超過兩天。等兩天後,再看自己要不要採取行動。……

  女性的腦部表現在月經週期內可能會隨著荷爾蒙變化而發生某種程度的波動。海馬迴是腦部對雌激素最敏感的一個部位,也是處理敘事記憶(memories for words)的主要中繼站。在女性雌激素濃度最高的一週(第二週),這可能就是她們言語表現增強的生理因素。

  我常跟女研究生開玩笑,她們應該在週期的第12天進行口試,因為這時她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正在高峰。或許要考試的青少女,或者要和老公吵架的人,也可以試試看。(《女人的大腦很那個……》頁79)

  現在妳知道要如何挑對自己有利的考試或面試日期了嗎?相反地,如果日期無法選擇,考試時對自己不如意的表現不要驚慌或自責,了解到這是激素在作怪,可以避免惡性循環,幫助自己冷靜,維持一定水準的表現。(請參閱「煩憂不請自來,快樂要費心尋找」)

  排卵期附近的日子——這剛好也是女人最容易外遇(出軌)的時候。(請參閱「女人出軌(外遇)的機率和兩個原因」)

  妳以為妳了解自己,卻突然什麼都不對了。青少女的自尊受到嚴重的傷害,甚至成年女性也有同樣的感覺,但只是一個挺簡單的化學反應。如果妳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況就會有所改變。

  腦內的雌激素和黃體素在週期的第四週會降低,因而帶來問題。荷爾蒙陡然潰底,腦部開始渴求它們帶來的平靜效果。如果荷爾蒙濃度不上升,腦部會產生強烈的不快:以不舒服的程度來說,已經到了要發脾氣的地步。這的確發生在少部分的女性身上,但是一點都不好玩。在月經開始前的幾天,壓力和情緒反應都會戲劇性地增加。

  在馬里蘭州畢士大(Bethesda)的美國國家心理健康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大衛‧魯賓諾(David Rubinow)和同事的研究主題就是生理期間的心情變化。他們量測大多數人以為是神經質反應的『驚跳反射』(startle reflex),發現月經週期的荷爾蒙變化會直接影響女性大腦迴路的興奮性。這也和壓力反應有關係。因此解釋了女性在荷爾蒙急速下降的第四週為何會更容易發脾氣。

  除了算「安全期」,或許也該有個「脾氣週」,避免擦槍走火傷害了情侶間的親密關係。

  如果有女上司,這資訊也許可以讓你更機靈些,避免喝到仙草蜜(先炒me)。

  如果你有一群女部屬或女同事,那我必須告訴你,根據研究,長時間同處一室的女人,她們的月經週期會逐漸同步,也就是你可能遇到一群同時在第四週的女人。

  雖然百分之八十的女性只會感受到微弱的影響,但有百分之十會變得非常急躁易怒。女性卵巢製造的雌激素和黃體素越多,越能抵抗壓力,因為她們腦內的血清素(serotonin,一種讓人放鬆的化學物質)細胞較多。而雌激素和黃體素較少的女孩則對壓力比較敏感,血清素腦細胞也比較少。

  對壓力最為敏感的那些人來說,月經開始前的幾天感覺就像人間煉獄。敵意、無助的憂鬱感覺、自殺計畫、突如其來的恐慌、恐懼和無法控制的哭泣和憤怒,帶給她們無限的折磨。腦內荷爾蒙和血清素的變化可能會導致腦部判斷功能(前額葉)失常,腦部比較原始的部位會更容易造成戲劇化、無法控制的情緒出現。……

  當女性開始月經後,女性得憂鬱症的比例是男性的兩倍。

  從事心理治療和婦女健康二十年的時間內,我看過數百個有類似情況的女孩和成年女性。大多數人責怪自己不該衝動發脾氣。有些人接受了多年的心理治療,想知道自己為什麼一再感到憂傷或憤怒。很多人還被別人懷疑有嗑藥的習慣,控訴她們的態度和意圖惡劣。這些假設絕大多數都很不公平,完全抓不到重點。

  許多青少女和成年女性的心情和行為會定期發生戲劇性的變化,因為她們的腦部結構每天每週都在轉變。在經期開始前,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和黃體素荷爾蒙會觸發極端的情緒反應,在醫學上叫做經前不悅症(PMDD,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法國和英國都曾出現案例,由於經前不悅症而犯罪的婦女,用這個病症證明自己的暫時性精神失常而為自己辯護成功。

  其他常見的情況──如經期偏頭痛──也是因為月經開始前腦部迴路興奮性增加,平靜效果降低而引起的。美國國家心理健康研究院的研究人員發現,防止卵巢製造造成波動的荷爾蒙時,女性在生理期間經歷的情緒和心情變化就消失了。

  他們的結論是,患有經前不悅症的女性有可能對週期內的雌激素和黃體素『過敏』或高度敏感。

  五十年前,要成功治療經前不悅症的方法是用外科手術將卵巢切除。當時,這是消除波動荷爾蒙的唯一方法。(《女人的大腦很那個……》頁81)

  現在透過荷爾蒙療法,吃藥就可以解決了。


註:《女人的大腦很那個……The Female Brain》的作者是露安.布哲婷博士(Louann Brizendine, M.D.),就讀哈佛醫學院、耶魯醫學院、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等名校。現為神經心理醫師,成立女性情緒與荷爾蒙門診,以腦部荷爾蒙分泌為出發點,治療女性情緒方面的問題。


月經週期示意圖(圖片出處:維基百科條目「月經」)


相關文章:
  經痛發生的其中一個可能原因——子宮內膜異位症(Endometriosis)
  女人的友誼跟男人的有什麼不同
  兩性差異——看「破案天才伽利略」的另一個有趣角度
  別再錯怪男人了!女人就是比男人耳聰目明
  女人出軌(外遇)的機率和兩個原因
  男人在妳面前變笨出錯,是因為妳太迷人的緣故
  外表看不出來的兩性差異——談眼神測驗、女性大腦(同理商數)、男性大腦(系統商數)

繼續閱讀...

2008年12月23日 星期二

歐美的EQ教育課程:促進另類思考方法PATHS

0 意見
分享

  只要每週實施兩、三堂「促進另類思考方法」(PATHS,Promoting Alternative THinking Strategies,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文件翻譯為「促進選擇性思維策略」),就可改善孩子的狀況。經過確實的教導,不僅孩子的社會與情緒技巧獲得改善,連思考能力也會提升。(《破壞性情緒管理:達賴喇嘛與西方科學大師的智慧Destructive Emotions: A Scientific Dialogue with the Dalai Lama》頁190)

  這套課程已經翻譯成荷蘭文、法文、希伯來文。實施這套課程的國家有荷蘭、比利時、英國、威爾斯(Wales)、挪威、加拿大、澳洲、以色列,以及美國七個州。(資訊出處:http://prevention.psu.edu/projects/PATHS.html

  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文件「精神障礙的預防:有效干預措施與政策的選擇」(Prevention of Mental Disorders: EFFECTIVE INTERVENTIONS AND POLICY OPTIONS)提到,這套課程「可提高情緒方面的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技巧,減少內化和外顯問題的發生」。

  「學齡前的孩子,這是大量學習與腦部成形的時期,在三到七歲之間有很多重要的社會技巧開始發展。這些技巧包括自我控制,如何停止生氣,恢復平靜,維持注意力的能力等。這段時期的情緒認識也有很大的成長。在語言發展初期,小孩表達情緒的語言很有限,但是到學齡前談論及認知情緒的能力則會大增。最後一點,學齡前的孩子第一次能事先思考與計畫,舉例來說,我們可以問一個四、五歲的孩子,如果被別人欺負要怎麼辦,他已經可以運用新的認知技巧來事先思索應變辦法。這些技巧融合了情緒與思想的訊息,現在以確認與大腦額葉的活動都很有關係。舉例來說,一個五、六歲的孩子如果一直玩侵略性的遊戲,這種侵略性可能會延續到將來。研究發現,早期有侵略傾向的孩子會延續到青春期,而且會每況愈下朝殘酷與暴力發展。」葛林伯格(Mark Greenberg)說。

  如同我之前在「從腦神經科學談棉花糖實驗」所提到,父母對小孩不能百依百順,甚至放任。小孩的EQ會被寵壞。

  葛林伯格明確指出,衝動的孩子表現出情緒與理智的無法結合。衝動的侵略行為一部份源於無法事先計畫,加上欠缺情緒衝動的控制力,而這兩者都是額葉前部的功能。……

  然而額葉前部本身極具可塑性,會隨著經驗與學習而改變,尤其是在額葉前部仍在成長的漫長時期。大腦是人體最慢成熟的器官,這也是為什麼孩子的心智與社會能力是漸進成長的,額葉前部要到二十幾歲才會完全發展成熟,因此幼年是幫助孩子學習的重要時機。

  反過來說,如果孩子到五、六歲時有良好的計畫能力,能夠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將來出現侵略問題或焦慮症狀的機率便小很多。(《破壞性情緒管理》頁188)

  我必須再次強調,參加史丹佛大學棉花糖實驗的那些四歲小朋友,EQ不是在四歲就定下來了,而是後續的教養決定了他們的EQ。

  「有效的課程至少應具備五項特點。第一,能幫助孩子平靜下來,如此可縮短情緒激起後的恢復時間,不論是憤怒、嫉妒、興奮等。第二,必須能提高孩子對他人情緒狀態的察覺。第三點可能與西方文化比較有關係,亦即鼓勵以討論的方式解決人際互動的問題。第四點是很重要的技巧:事先計畫與思考,以避免困境發生。最後一點是考量自己的行為對他人的影響,這是同理心與人際關懷的部分。」

  「為了讓諸位有更清楚的概念,我要介紹一些我們教導給師生的四個主要價值觀。第一,感覺是很重要的訊息,可能源自自身,也可能來自外界,後者代表的是別人的訊息,是一個人的需求或欲望。我們告訴孩子絕不可忽略這些訊息,應詳加探討。情緒的察覺包含幾個部分:要了解自身的感受,如何將感受化為語言,以及如何了解別人的感受。這些都需要用到理智,亦即不要去壓抑情緒,而是運用理性考量各項因素後做出決定。」

  「我們不只是把原則告訴孩子,更提供實際練習的工具。很多孩子害怕自己的感覺,常分不清感覺與行為。事實上,很多成人也分不清,這是很複雜的問題,在成人的心理治療裡佔據很多時間。因此,我們認為應及早讓孩子明白,感覺與行為是不同的。在這方面我們的教導方式很簡單,就是在教室裡貼標語,上面寫著『任何感覺都是可以的,但有的行為可以,有的行為不可以』。我們讓孩子知道,每個人有時都會有嫉妒、貪心、失望等各種感覺,但感覺與行為不同,所以有些行為是不可以的。」

  「但是這要如何教呢?就以嫉妒心為例,這對小孩子來說是很重要的感覺。我們請孩子做出嫉妒時的表情,在課堂上討論嫉妒,給他們看人在嫉妒時的不同表情。其次,我們會敘述一個關於嫉妒的故事以及主角如何處理,請孩子輪流敘述自己的嫉妒經驗,或以圖畫、日記等方式表達。接著我們會談到行為——嫉妒時如何表現。嫉妒心產生時或許很難控制,但是我們可以決定在行為上如何表現。」

  「第二個原則是區分感覺與行為。什麼樣的行為是不可以的?多數孩子要花很多時間去學習分辨。通常當孩子產生某種情緒(例如憤怒),而同時因某種行為被懲罰時,他們會將兩者混淆在一起,此外,孩子往往相信光是產生某些感覺就是不好的。我們應該讓孩子明白感覺是我們的一部份,感覺是自然產生的,並沒有對錯,但是應該去正視它。」

  「第三個原則是告訴孩子,人必須平靜下來才能思考,這句話幾乎已成為課堂上的聖經。李卡德說情緒使我們只能以特定的角度去看事情。我們告訴孩子必須先平靜下來才能看清事情,知道該怎麼處理。我們一遍又一遍地灌輸這個觀念,並教導具體的方法。」達賴喇嘛聽了問:「你們告訴孩子必須先平靜下來,才能評估情緒及採取行動,這不就等於教孩子修正情緒?」

  「我們是教孩子處理情緒的興起,而不是要去除情緒。要他們平靜下來告訴自己,『我很生氣,現在我該怎麼做?我為什麼會生氣?』我們要孩子修正的是情緒的興起,而不是情緒本身,而首先就必須平靜下來運用智慧」葛林伯格回答。艾克曼也補充說,這意味著減低情緒的強度。……

  「第四項是我們的黃金原則,亦即亙古不變的重要智慧:『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當然是教導孩子為別人著想。這就是我們不斷教導孩子的四項基本原則,事實上不僅是孩子,還包括老師、校長及其他和孩子共處的人。」(《破壞性情緒管理》頁190)

  這四個價值觀也適用在大人身上。

  葛林伯格開始談實際的教學內容,首先他說了一個給三到七歲孩子聽的故事,佐以圖畫說明。「這是一隻小烏龜的故事。小烏龜喜歡自己玩,也喜歡和朋友玩。牠喜歡看電視,也喜歡到外面玩,就是不太喜歡上學。」

  「他不喜歡坐在教室上課太久,會覺得很難受。他常對朋友生氣,朋友會拿他的鉛筆或推他或做其他的是,這時小烏龜就會非常生氣。他常會反擊或向對方說出難聽的話,漸漸地其他孩子都不喜歡和他玩了。」下面一張圖顯示小烏龜獨自在遊戲場,故事繼續下去,「小烏龜覺得很難過。他感到憤怒、困惑又難過,因為他無法控制自己,也不知道怎麼解決問題。然後有一天,他遇見一隻很有智慧的老烏龜,老烏龜已經三百歲了,住在城鎮的外圍。他問聰明的老烏龜說:『我該怎麼辦?我不喜歡上學,我無法控制自己。我試過了,但是做不到。』聰明的老烏龜說,『解答就在你身上,就是你的殼。當你覺得難過或生氣且無法控制時,你可以躲進殼裡。』」……

  「聰明的老烏龜說,『只要你在自己的殼裡,就可以平靜下來,當我自己在殼裡時,我會做三件事。我告訴自己暫停一下;然後做一次或幾次深呼吸;最後想清楚問題所在。』說完他陪著小烏龜練習了幾次,小烏龜決定回學校後要試一試。

  「第二天小烏龜在做事情時又有個孩子來鬧他,他感覺到怒火上揚,兩手發熱,心跳加速。但他記得老烏龜的話,於是他將手腳縮進殼裡,那裡面很平靜,沒有人會打擾他,他開始思考該怎麼做。他深吸了一口氣,再伸出殼外時看見老師對著他微笑。這一招他試了很多次,有時成功有時失敗,但漸漸地他學會利用殼來控制自己。他開始交朋友,也愈來愈喜歡上學了。

  「講完故事後,我們讓小朋友來演練。一個小朋友可能今天扮演老烏龜,明天演小烏龜,後天再演老師。目的是讓他們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這個故事有幾個重點。第一,小烏龜學會在做出破壞性行為之前,察知自己的感覺。第二點更重要,他學會為自己負責。學會控制自己能讓他產生一種滿足感,這正是成熟的意義。我們透過這個故事教導孩子『扮烏龜』,方式有很多種,視情況而定,但通常都會運用到身體,我們常教孩子這個動作。」他以兩手交叉在胸前,深吸一口氣。

  「大家不妨試試看,深吸一口氣,真的能讓心情平靜下來。不僅如此,一個人兩手交叉時就無法打人了。」葛林伯格開玩笑地說。

  「從一開始我們就給孩子獎勵,每當孩子成功地讓自己的怒氣平靜下來,就會得到一個烏龜圖案的印記,讓老師清楚看到孩子真的平靜了下來。我們還有更重要的一個理論基礎,蘇俄心理學家維高思基(L. S. Vygostky)與盧力亞(A. R. Luria)指出,運動的計畫對學習非常重要。我們相信孩子是先從身體的動作開始向外界學習的,然後才慢慢變成抽象的概念。我們希望孩子將平靜下來的概念與特定動作連結起來,而且,在這種狀態下確實很難做出攻擊的行為。」……

  「要一個孩子平靜下來很難,那幾乎是要他們壓抑自己,因此需要成人的支持。孩子很生氣時自己不太容易平靜下來,我們建議老師拉著他的手說,『我知道你很生氣,讓我們一起平靜下來,我陪你一起做深呼吸。現在你是不是覺得比較平靜了?』那有點像母親在協助嬰兒建立互動的架構,同樣的,老師必須為孩子做很多次,直到將這套基本技巧變成他自己的一部份。此外我們還教孩子另一個自我控制的技巧,叫做自說自話或語言的自我控制。意思是透過語言來代替行為或情緒的過度表現。」

  葛林伯格提出了一個重點:自我調整能力是行為負責的先決條件。光是道德教育絕對不夠,還要有付諸實踐的基本技巧來搭配。「我們認為除非孩子在真正生氣時能學習平靜下來,否則關於道德或感覺的任何教導都是枉然。這是關鍵但也最困難的問題,需要不斷的練習,我自己身為成年人也還在繼續努力。我們只教幼兒扮烏龜,但這對比較大的孩子來說就太幼稚了,他們會覺得不好意思,而且也比較不需要。不過,三到七歲的幼兒情緒還不穩定,行為控制較需要學習。」(《破壞性情緒管理》頁193)

  這裡提到很重要的一點,「光是道德教育絕對不夠,還要有付諸實踐的基本技巧來搭配」。不是編了課本照本宣科就有用。

  《破壞性情緒管理》的195到206頁繼續講解了這套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這本書似乎絕版了,但圖書館很容易借到。

  「三歲到八、九歲的階段,正是孩子學習認識情緒的時期,我們相信這時候應該鋪設好大腦的路徑。對於杏仁核(amygdala)與額葉或海馬迴(hippocampus)與額葉之間的路徑,以及中間的一些結構,我們還不是很清楚,但是我們相信在這個關鍵階段先打下基礎是很重要的。同樣的技巧若是以後再來教,恐怕需要經過再學習,如此當然比第一次學習要困難許多。」葛林伯格又再次強調了孩子情緒教育的基本理由:與其長大後再來改變大腦路徑,還不如在路徑尚未成形前,先學習重要的技巧要容易得多。些許的預防往往就能避免許多治療的功夫,不管是長時間的心理治療、藥物諮商或甚至是監獄裡的矯正。(《破壞性情緒管理》頁199)

  懇請翻譯外文書的譯者,不要再將amygdala(杏仁核)翻錯成其他名詞了。

  我常聽到父母說願意為小孩做任何事,聽起來很感動,實際觀察起來,不過是父母拚命賺錢,拿錢砸在小孩身上罷了,他們不曾對小孩真正「用心」。

  當歐美各國明白EQ的重要,並實施這套課程,好讓他們的小孩不輸在起跑點上,請回想一下,我們的教育在這幾年爭吵的是怎樣的議題。


註1:發展這套課程的The Prevention Research Center,有這套課程的專屬網頁(http://prevention.psu.edu/projects/PATHS.html)。

註2:這套課程教材可以在http://www.channing-bete.com/prevention-programs/paths/買到,裡面有更多的課程介紹與試閱。還沒有中文版,也就是大中華地區的EQ教育商機還等著有心人來賺。


相關文章:
  三個小習慣,讓自己更快樂
  煩憂不請自來,快樂要費心尋找
  感覺憤怒就應該發洩出來嗎?
  [心理測驗]憤怒問卷——你是一個愛生氣的人嗎?
  如何控制憤怒的情緒
  從腦神經科學談棉花糖實驗
  挫折復原力指南
  Change:同理心的角度
  EQ關鍵報告(The 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ick Book)

繼續閱讀...

如何輕易地讓人道德沈淪?

2 意見
分享




  我們可以假設大部分的人在大部分時間裡是有道德的。

  不過道德感如同汽車排檔,有時候會處在空檔,容易鬆動,受情境影響。就好像汽車打空檔停在斜坡時,汽車和駕駛就會緩緩向下滑動,此時決定結果的是環境特性,而不是駕駛者的技巧或想法。

  底下將透過班度拉(Albert Bandura)及其助理的實驗研究展現,藉由對受害者「非人化」(dehumanization,不把人當人看),就能輕易地讓加害者道德沈淪。

  這個精彩的實驗顯示出「非人化」的威力,只要一個名詞標籤就能讓人增加對目標人物的攻擊性。來看看這實驗是怎麼進行的。

  想像你是一名大學生,志願參加一個問題解決團體的研究,團體則是由三個同校的人組成。

  你的任務是藉由懲罰錯誤,幫助其他學校的學生改善他們的成績表現。

  懲罰方式是執行電擊,你可以決定是否要逐漸增加電擊的強度。

  記錄你的名字和其他團體成員的名字之後,助理告訴你可以開始進行實驗後就離開了。

  實驗分十個回合,每個回合你都可以自行決定要對另一個房間裡的其他學生團體執行多強的電擊懲罰。

  請注意,研究助理離開了,所以沒有服從助理或是要表現給助理看的情境壓力。請參閱「服從權威(Obedience to Authority)——邪惡的平凡性(banality of evil)」。

  無意間你會偷聽到助理對實驗者抱怨另一群學生「跟動物一樣」(seem like animals)。你並不知道這也是實驗腳本的一部份。而你也不知道,在另外兩個情境中,一個是偷聽到助理說另一群學生是「好人」(nice guys),一個是沒有任何評語(label)。

  這樣簡單的貼標籤(label)會產生任何影響嗎?

  一開始似乎沒有。在第一回合,所有的團體都只使用低度的電擊,大約是第二級。

  但在偷聽到評語後就不同了。沒聽到任何評語的,會給予平均第五級的電擊。聽到「好人」的,會比較仁慈,明顯地給予較少的電擊,大約第三級。

  然而,聽到「跟動物一樣」評語的,便會停止對他們的同情,只要犯錯就會換來持續增強的電擊,而且明顯高於其他情境,增加到最高的第八級。

  請仔細想一想,這些評語、標籤在你心中運作的心理歷程。

  只是偷聽到一個人的評語,一個從未見過面的權威者告訴你,那個跟你一樣的大學生跟動物一樣。

  僅僅是一個描述,就可以改變你對這些人的想法。讓你對理應和你比較相似的友善大學生的印象變得疏遠。新的心智狀態對你的行為產生了強大的影響力。(《路西法效應The Lucifer Effect: Understanding How Good People Turn Evil》中文版頁37,英文版頁17)

  這實驗給我很大的震撼。因為歷史上的殘酷屠殺,例如納粹屠殺猶太人、盧安達的胡圖人屠殺圖西人,都是當權者鋪天蓋地的宣傳將受害者「非人化」。但是現在這實驗告訴我們,要讓人在不知不覺中變得跟納粹類似有多麼容易。

  「A Class Divided」顯示的是一個權威由上而下貼標籤的威力。但是這個實驗讓我們看到,人們是多麼輕易地就會接受別人所下的標籤評語——僅僅是偷聽到人家的抱怨,就把評斷是否真實的獨立思考能力遠遠地拋在腦後。

  人類需要分類,但如果分類被視為絕對,不容我們去考慮界限的模糊問題,更不必提修改分類方式,則分類就成了病態。……

  貼標籤等同於分類。

  如果你想知道我所謂分類的任意性(the arbitrariness of categories)指的是什麼,不妨檢視一下二極化政治(polarized politics)的情況。下次火星人到地球拜訪時,請試著向他解釋那些贊成把胎兒從母親的子宮裡拿掉的人,也反對死刑。或試著向他解釋為什麼那些容許墮胎的人應該也會贊成高稅率,但反對擴充軍備,為什麼贊成性自由的人就必須反對個人的經濟自由?

  這裡講的應該是對美國民主黨、共和黨的刻板印象。

  我還很年輕的時候就注意到群集的荒謬性。在黎巴嫩的那場內戰期間,經過滑稽的波折之後,基督徒成了自由市場和資本主義陣營——即新聞記者所謂的「右派」——而回教徒則成為社會主義者,獲得共產陣營的支援(《真理報Pravda》,一個共產陣營的組織,稱他們為「反壓迫鬥士」,雖然後來在俄國人侵略阿富汗時,和賓拉登bin Laden及其回教黨羽合作的是美國人)。

  湯姆漢克斯(Tom Hanks)和茱莉亞羅勃茲(Julia Roberts)主演的電影「蓋世奇才Charlie Wilson's War」演的便是美國資助阿富汗對抗蘇聯入侵的事。

  要證明這些分類是任意性,以及它們所產生的傳染效果,最好的方式就是回想歷史上這些群集頻頻反轉的現象。今天,基督教基本教義派和以色列遊說團結盟一事,必定讓19世紀的知識份子大惑不解——基督徒過去一向是反猶太;而回教徒則是猶太人的保護者,基督徒比猶太人更令他們厭惡。自由意志主義者(Libertarian)過去是左翼。身為一名機率學者,我最感興趣的是,某些隨機事件造成最初支持某項議題的群體和支持另一項議題的群體結盟,導致兩項議題融為一體……直到意外的分離。

  分類總是造成事實複雜度的減抑。這是黑天鵝事件產生器的表現,即我在前言中所定義的不可撼動的柏拉圖式思想。

  對我們周遭世界做任何減抑,都可能造成爆炸性後果,因為這樣做,把某些不確定性的來源給剔除了;這會驅使我們對世界的構成產生誤解。

  例如,你可能會認為回教基本教義派(及其價值)是和你共同對抗共產主義的盟友,因此,你可能會協助他們發展,直到他們送兩架飛機到曼哈頓市中心。(《黑天鵝效應(擴充新版)The Black Swan: The Impact of the Highly Improbable》頁43)

  送兩架飛機到曼哈頓市中心指的是911事件。


相關文章:
  為什麼不要跟人爭論政治、宗教議題?——我們先用情緒下決定,再用理性找理由
  為什麼網路上容易出現極端性的言論?
  電影「惡魔教室」(The Wave;Die Welle)
  用道德掩護不道德——重讀《黑暗聖經》
  高學歷、高社經地位、愛面子的人的致命傷——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
  「我說了算!」?請問你是誰?
  你被洗腦了嗎?—脅迫憲章Chart of Coercion(上)

繼續閱讀...

2008年12月21日 星期日

高學歷、高社經地位、愛面子的人的致命傷——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

9 意見
分享






  心理學課本中有好幾個讓我印象深刻的實驗,其中一個是,讓大學生參加心理實驗,心理學家騙他們說這實驗是要測量人類的動作表現,接著讓他們做了一小時很無趣的事。

  做完後,請他們騙其他人,說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實驗,好讓其他沒做過這實驗的人願意做這個實驗,並分別給他們20美元跟1美元做為騙人的酬勞(這是發生在1959年的實驗,20美元很多,1美元很少)。

  重頭戲發生在大學生拿了錢騙完人後,實驗人員私底下分別問他們,他們自己覺得這實驗有不有趣。結果拿20美元騙人的表示這是無聊的實驗,拿1美元的卻認為這是個有趣的實驗。

  為什麼拿1美元的反而會有這樣的反應?問題出在,拿20美元酬勞的,可以說服自己是為了錢而騙人。但拿1美元酬勞的,沒法說服自己為了這麼一點點錢騙人,只好改成騙自己這實驗真的有趣,我沒有騙人。

  當我們的信念(或想法)與事實(或已經做過的事)抵觸時,就會處在所謂的「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狀態。這狀態讓人不舒服,因為我們希望自己表裡一致。但是因為事實無法改變,我們常常做的就是改變我們的信念或想法來配合,而這往往也讓我們容易一錯再錯。

  《影響力:讓人乖乖聽話的說服術Influence: The Psychology of Persuasion, Revised Edition》裡面有一則費斯汀格(Leon Festinger)、立耶根(Henry Riecken)與舒亞特(Stanley Schachter)三位心理學家加入末日教派進行研究的真實故事,可以讓人看到認知失調的威力。

  埋名會(Incognito)的信徒很少,從未超過30個人。帶頭的是一個中年男子和一個中年女子,由於某些因素,姑且稱他們為阿姆斯壯博士(Dr. Thomas Armstrong)與基取(Marin Keech)太太。

  阿姆斯壯博士是某大學學生健康服務中心的內科醫生,長期以來對神秘主義、玄學以及飛碟很有興趣;因此,在該團體中,他成為受尊敬的權威。基取太太則是注意與活動的中心。

  幾年前她開始收到來自非現世生物的訊息,他稱之為「守護者」(Guardians),他們來自外太空。他們運用一種叫做「自動書寫」(Automatic Writing)的方法,透過基取太太手寫出來的訊息,形成了該教派信仰體系的核心。守護者的教義與傳統基督教思想並無太緊密的關係。

  大學時,我也曾笨笨地買了一本號稱是來自非現世生物的訊息,透過「自動書寫」(Automatic Writing)寫出來的書《靈魂永生(賽斯書)Seth Speaks: The Eternal Validity of the Soul》來看。

  《看看這個不科學的宇宙Are Universes Thicker Than Blackberries?: Discourses on Godel, Magic Hexagrams, Little Red Riding Hood, and Other Mathematical and Pseudoscientific Topics》第85頁到104頁講解了這類詐騙案例及手法。我的另一個猜測是雙重人格(甚至是多重人格),畢竟也曾有人的多重人格其中一個人格是恐龍。

  來自守護者的訊息通常會在該團體成員間廣為討論與解釋。

  後來,守護者的訊息有了新的發展:它開始預告某一即將到來的禍事,大洪水會在西半球開始出現,最後淹掉整個世界。

  這些教徒最初感到很害怕,這是可以理解的,不過後來的訊息則向他們保證,凡是相信透過基取太太所傳達之教義的人,都將生存下來。在災難來臨前,外星人將會抵達地球,把信徒們帶到飛碟中,飛往安全的地方,很可能是另一個行星。

  關於此一救援行動的資訊很少,信徒們只知道自己必須反覆練習某些用於與對方確認的密碼(像是『我把帽子留在家中』『你問了什麼?』『我是自己的行李搬運員』之類的),同時把衣服上所有的金屬物品都移除,因為帶有金屬的衣物會讓飛碟旅行變得「格外危險」。

  算命的說有血光之災,需要做法消災解厄。

  在大洪水的日子到來前的幾星期,三位學者觀察到兩種令他們覺得有趣的教派成員行為。

  第一,大家對於教義信仰有高度的投入。由於很期待能離開注定要毀滅的地球,他們採取了一些義無反顧的動作;大部分人都遭到家人與朋友駁斥,但他們仍堅信不移,即使這意味著將與家人或朋友恩斷義絕。事實上,有些成員的鄰居或家人甚至採取法律行動,試圖證明他們瘋了。阿姆斯壯博士的妹妹訴請法官取消他對兩個孩子的監護權。很多信徒都辭了工作,也不再上學,全心地把時間投入於此一行動。有的人甚至丟掉個人物品,預計短期內不會再有機會派上用場。

  這些人十分確信真有其事可以讓他們承受來自社會的、經濟的,以及法律上的壓力,而當他們抗拒這些壓力時,他們對信仰的投入也愈來愈深。

  第二個值得注意的行為,信徒們在洪水來到之前的態度並不積極……這些人深信自己的信仰,卻沒有盡一切力量把這個訊息傳遞出去。……他們把即將到來的災難公告周知,卻沒有盡力吸收新教徒,主動傳教。……

  在預計太空船會到來的那一晚,信徒們的衣服都去掉金屬部分;他們鞋子上的金屬鞋帶洞也弄掉了。女信徒都不穿胸罩,或是將金屬絲線拔除;男信徒已經把褲子的拉鍊都拔起來,並以各種長度的繩子充當皮帶。

  其中一位研究者在午夜11點35分時被發現忘了把拉鍊從褲子上拔下來,據一位事前安排的觀察者描述道,「這件事被發現後,大家出現幾近恐慌的反應。他被催促著進入臥室,阿姆斯壯博士則在一旁顫抖,每幾秒就看一下時鐘,用刮鬍刀片割下他的拉鍊,並用老虎鉗把邊邊都弄壞。」……

  午夜已過,什麼都沒發生。洪水在不到七小時內就要來了。但卻不見房間裡的人採取任何行動。沒有人說話,安靜無聲。大家呆坐著,臉上很明顯僵住了,沒有表情。……

  慢慢地,痛苦地,一種充滿絕望與迷惑的氣氛充斥在整個團體裡。大家重新檢視預言以及相關訊息。阿姆斯壯博士與基取太太再次重申他們的信仰。信徒們仔細想想他們的預言,並捨棄了無法讓他們滿意的解釋。

  在大約凌晨四點的時候,基取太太崩潰了,哭得很難過。她邊哭邊說,她知道一定有人會開始懷疑,但整個團體必須給需要的人指引,大家必須團結在一起。其他信徒也開始失去冷靜。他們很明顯受到打擊,很多人幾乎要掉淚了。已經快凌晨四點半了,大家還是找不到原因解釋為什麼預言未能實現。這個時候,大部分成員開始公開討論「守護者」未能在午夜前來的原因。團體似乎已瀕於解散。

  在大家產生懷疑,信徒的信仰出現裂縫時,研究者接連見證了兩個值得注意的事件。

  第一件事發生在凌晨4點45分,當基取太太的手又突然開始透過「自動書寫」寫起神聖的訊息來之時。訊息大聲朗誦出來後,它確實是午夜事件很好的一個解釋。「你們這一小群整夜坐著沒休息的人,散發出如此多的光芒,讓神拯救了整個世界免於毀滅。」雖然這訊息講來簡潔而有效,但這解釋本身並不全然讓人滿意;例如,聽完之後,一個成員站了起來,戴上帽子、穿上大衣起身離去,自此未再回來。

  這就好像算命的在說,我做的法成功地消災解厄。

  就是在此時,第二件值得注意的事件發生,他們開始拼命傳教。……

  讓他們傳播起信仰的,並非先前確信的,而是愈來愈侵蝕著他們的不確定感。他們愈來愈體認到,如果太空船與洪水的預言是錯的,根植於其上的整個信仰體系也會是錯的。……

  這些教徒現在想藉由傳教(說服更多人)來說服自己並沒有做下蠢事。

常見的心理陷阱,如果有很多人相信或做同一件事,那就是對的。《影響力》的作者齊歐迪尼(Robert B. Cialdini)稱此為社會保證(Social Proof)原則。

  如果有人剛加入一個宗教,就拚命想傳教,這就可能有問題了。

  教徒們已經走到這步田地,他們為了信仰已經放棄了太多,卻眼睜睜看著它被摧毀;那種羞辱,那些經濟成本與難堪,都大到令他們難以承受。從他們的話語中,強烈透露出教徒們很有必要在信仰上堅持下去。一個三歲小孩的母親說:

  我必須相信洪水會在21世紀到來,因為我已花了我所有的錢。我辭去了工作,我沒去電腦學校……我必須相信。

  飛碟未能到來後四個小時,阿姆斯壯博士對三位研究者的其中一位說道:

  我必須長期走下去。我已放棄了幾乎每件事。我斬斷所有關係,我毀了每座橋。我已捨棄了整個世界。我不能承受自己有所懷疑。我必須相信。再也沒有其他真理。(《影響力:讓人乖乖聽話的說服術Influence: The Psychology of Persuasion, Revised Edition》頁149)

  當你看到或遇到底下的狀況時,或許可以想一下,是不是認知失調在發威?

  如果我不愛他,我怎麼會跟他上床?

  他是我命中注定的對象,我們已經公開相戀這麼多年,即使他好幾次花心被抓到,我還是要跟他結婚。

  當伊拉克沒有發現布希口中的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美國當局採取的是不顧人權,違反日內瓦公約(Geneva Conventions)及聯合國反刑求公約(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Against Torture),對伊拉克戰俘殘虐地刑求,希望從中找到大規模毀滅性武器。

  為什麼有拿錢、升官的會承認有貪贓枉法?沒分到任何好處的支持者反而深信政客是清白的?(20美元與1美元)

  如果跟人打賭同一個法官對同一個案件會不會有不同的審判結果,要賭不會。如果法官本來就是對的,他不會更改審判結果;如果法官第一次判錯了,請不要輕忽認知失調的威力。

  在「人的記憶有多不可靠」這篇網誌中,看到自己腦中的回憶與自己的紀錄不一致的反應。

  認知失調是高學歷、高地位、好面子的人的致命傷。


相關文章:
  為什麼不要跟人爭論政治、宗教議題?——我們先用情緒下決定,再用理性找理由
  女人和男人對出軌(外遇)的不同反應
  我是懷疑論者,不是鐵齒
  學習觀察力,培養分析力,擁有判斷力
  是科學?還是偽科學?
  很強的騙術與誇張有趣的日劇「富豪刑事」
  為什麼學歷高的人照樣(有時更容易?)會被詐騙?

繼續閱讀...

2008年12月18日 星期四

化危機為轉機的三個步驟

2 意見
分享






  為什麼有些人的力量被壓力削弱,有些人卻變得更堅強?基本上,答案很簡單,懂得如何把無助的狀況,轉變為心的心流(flow)活動,並加以控制的人,會為自己找樂趣,在考驗中鍛鍊得更堅強。這樣的轉變可以分三個步驟來討論:

  一、不自覺的自我肯定:羅根曾對受過嚴格體能折磨的人作過一項研究,這些人包括單獨到北極流浪的探險家、集中營的囚犯等,他們共有的心態就是,深信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我們不妨說他們是自信,但同時他們的自我又似乎並不存在:他們一點也不自我中心,他們的能量不用於控制環境,而是致力尋求一種與環境和諧共存的途徑。

  算命的人的命運掌握在賺他錢的人的嘴巴上。

  抱持這種態度的人,不把環境視為敵人,也不堅持自己的目標和企圖必須在一切事物之上。他只覺得自己是周遭的一部份,應當在運作的體系當中,盡一己之力。矛盾的是,承認自己的目標或許是一個更偉大實體的附庸,為了成功,可以遵守一套並非出於自己選擇的遊戲規則,往往是強者必備的特徵。

  在此舉一個很普通的例子,假定某個寒冷的早晨,你趕著要去上班,但車子發不動。這種情形下,很多人會變得愈來愈固執,一心一意非趕到辦公室不可,沒法子擬定其他計畫。他們可能咒罵車子,拼命轉動車鑰匙,或憤怒的猛敲儀表板,這些動作通常都不會有任何效果。他們的自我太強,使他們無法適應挫折,也不能實現目標。比較理性的態度是,認清不管你是否急著趕到公司,汽車自有它的運作方式,唯一能發動汽車的法子就是按照它的規矩來。如果你實在不知道點火系統出了什麼問題,倒不如叫輛計程車,或是乾脆請一天假,在家做些別的有用的事。

  基本上,要達到這樣的自信,一個人首先要對自我、自己的處境、自己在環境中的地位,都有相當的信心。一名優秀的飛行員知道自己有什麼樣的技巧、對飛機有信心,也知道萬一遇到颶風或機翼結冰,該如何應付。他對自己在任何天候下的適應能力有信心,並不是因為他能強迫飛機服從他的意志,而是因為他把自己當作調節飛機性能、配合天氣的工具。他是飛航安全不可或缺的環節,但只有在他以一個環節自居時,才能達到自己的目標。

  二、注意力集中於外界。注意力向內集中時,精神能量都被自我的關注與欲望吸收,很難再去觀察周遭環境。懂得如何把壓力轉換成充滿樂趣的挑戰的人,很少花時間想到自己,他們不會把所有的能量都用在滿足自己的需求上,或為受社會制約的欲望煩惱。相反的,他們的注意力隨時保持警覺,不斷在處理來自周遭環境的資訊。注意焦點仍由個人的目標決定,但猶需保持開放,隨時注意外界的變化,作相應的調整,儘管這些變化不見得跟他想要達成的目標直接有關。

  開放的態度使一個人客觀,能夠注意到變通的可能性,自覺是周遭環境的一部份。……

  就如《黑天鵝效應The Black Swan》的作者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所忠告的,不要心胸狹隘。

  達到這樣天人合一的和諧,不僅是享受心流經驗樂趣的重要因素,也是克服困境的中心機制。首先,把注意力從自我轉移出去,欲望受挫就較不可能干擾意識。精神能趨疲是因為注意力集中於內在的無秩序而產生,這時若把注意力轉而投注在周遭的事物上,壓力造成的破壞就會減輕。其次,如果一個人沈浸在環境裡,成為環境的一部份,利用精神能量參與到環境體系之中。這麼一來,他就更能了解體系的特性,可以用更好的方式適應不利的情況。

  這讓我想起漫畫《灌籃高手》裡櫻木花道第一次上場比賽的情節。

  不過在某些情況下,過度配合體系可能就會是非常恐怖的事。(請參閱史丹福大學心理學退休榮譽教授菲利普.金巴多Philip Zimbardo的著作《路西法效應The Lucifer Effect: Understanding How Good People Turn Evil》)

  再回到前面那個車子發不動的例子:如果你的注意力全都放在及時趕到辦公室這個目標上,你心裡想的可能只是萬一遲到會有什麼後果,對不肯合作的車子滿懷敵意。那麼你就不太可能注意到汽車要告訴你的訊息:引擎油氣太重,或電瓶沒電了。同樣的,如果飛行員一心只想著他要飛機怎麼做,就可能忽略有助安全導航的資訊。……

  我過去的一位同事G,經常提起他在空軍服役時一次令人毛骨悚然的經歷,說明當我們過度以安全為念,忽略了現實狀況時,反而可能造成嚴重的危機。韓戰期間,G的部隊參加一次例行的跳傘演習。有一天,依組受訓的傘兵發現標準型的降落傘不夠,有個慣用右手的人,被迫使用左手開啟的降落傘。負責軍需品的士官長向他保證:「兩種傘完全一樣,但是拉繩在背帶左邊。你可以用任一隻手開傘,但是用左手會比較容易些。」全組登機,飛到8000英尺的高空,大家在目標降落區的上空,一個接一個往下跳。一切都很順利,只除了一個人:他的降落傘沒有打開,活活摔死在沙漠裡。

  G是負責調查降落傘為何沒能打開的特別小組成員。死去的士兵分配到用左手開啟的降落傘,在他的制服右襟,標準降落傘開傘拉繩所在的位置已完全撕裂,甚至右胸也被他染血的右手抓得皮開肉綻,只要再向左幾吋就是拉繩實際的位置,但那根繩子完全沒有動過的痕跡。降落傘一點問題也沒有,問題在於這個人下墜時,一心一意只想在習慣的部位找到拉繩,他知道拉開繩子自己就安全了,但他的恐懼太過強烈,根本沒想到真正的安全只差幾英吋。

  危機迫在眉睫時,我們自然會動用精神能量自衛。但這種內在的反應不見得有助於適應狀況。它往往反而使內心的混亂加劇,削弱反應的彈性,更糟的是,它還可能使一個人變得孤立在世界之外,獨自面對挫折。相對的,如果我們繼續跟事態發展保持接觸,就會出現新的可能,啟發我們採取新的因應對策,不至於被完全排除在生命的主流之外。

  平時就必須提醒自己的是,大腦有「情緒一致性」(mood congruity)的特質。因為大腦是個聯結的網際網路,又因為我們的記憶在登錄時是帶有情緒成分的,所以當大腦在某個情緒狀態時,它很自動的就會勾起許多與此情緒相似的過去情緒回憶。當你經驗到壓力時,你比較容易想起過去的一些壓力情境回憶;當你感到害怕時,你會聯想起過去害怕的回憶,這就是情緒的一致性:你的情緒系統比較會想起跟你現在情緒相似的過去事件回憶。(《心思大開Mind Wide Open: Your Brain and the Neuroscience of Everyday Life》頁185,請參閱「煩憂不請自來,快樂要費心尋找」)

  三、找尋新出路。應付造成精神能趨疲的狀況,有兩種基本的方法。一種是把注意力集中在阻撓我們達成目標的障礙上,消除它,並重建意識的和諧,這種方法比較直接。另一種方法是把注意力集中於整個狀況,包括自己在內,探討有沒有其他更合適的目標,尋求不同的解決之道。

  比方我們可以假定,應該可以升為公司副總裁的費爾,眼看著升遷的機會可能落到另一位跟總裁處得特別好的同事頭上。這時他有兩個基本的選擇:設法改變總裁的想法,證明自己比較勝任副總裁(第一種方法);或考慮新的目標,如轉到公司別的部門,或乾脆轉行,或降低事業野心,多投注精力照顧家庭、社區獲自我人格的發展(第二種方法)。任一種方法都不會是絕對的好,重要的是,費爾選擇的出路對他整個人生目標有無意義,能否幫助他享受到人生最大的樂趣。

  不論採取何種對策,只要費爾把自己、自己的需要看得太重,那麼一旦事態不能照預期發展,他就會出問題。若不保留注意力尋覓實際的變通之道,就非但找不到有樂趣的新挑戰,反而會陷入壓力的重圍。(《快樂,從心開始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頁305,繁體中文版已絕版,可以買簡體中文版《當下的幸福︰我們並非不快樂》,翻譯是同一個人。)


相關文章:
  挫折復原力指南
  挫折復原力小語
  如何控制憤怒的情緒
  如何放鬆與睡個好覺
  快樂,從心開始——學習創造樂趣
  如何培養興趣與好奇心
  煩憂不請自來,快樂要費心尋找

繼續閱讀...

2008年12月17日 星期三

最後通牒遊戲(Ultimatum Game)

1 意見
分享

  〈2011年8月11日補充〉著名的經濟學家史帝文.李維特(Steven D. Levitt)和史帝芬.杜伯納(Stephen J. Dubner)在2010年出版的《超爆蘋果橘子經濟學SuperFreakonomics: Global Cooling, Patriotic Prostitutes, and Why Suicide Bombers Should Buy Life Insurance》對最後通牒遊戲(Ultimatum Game)的研究有很尖銳的批評,參閱「不同版本的獨裁者賽局(dictator game)——人是自私或利他的動物?」。

  假設我把你帶進一個房間,讓你坐在一個完全陌生的人旁邊。然後我交100美元給你,並且告訴你,必須把錢分給身邊的陌生人,從1元到100元,給多少都隨便你。如果對方接受了,那麼錢就是你們的了;如果他拒絕接受,你就必須把100元都還給我。你只有一次機會,之後你和這位陌生人將各走各的,永遠不會再交手。你會怎麼做?

  請你先想一下,你願意給多少錢。你認為一般人大多會給多少錢?

  如果你是個真正的理性主義者,而且你相信,人類所有的行為都是很理性的,都在追求自己最大的利益,那麼選擇就很簡單了。你們只有這次交手機會,而這個陌生人也是追求一己之利的,因此沒有什麼選擇餘地。不管你分多少錢給他,他只有接受與拒絕兩途,而有錢總比沒錢好,所以他一定會接受。因此,你可以盡量少給他錢,比方說給一元吧,你有信心對方一定會接受,你也可以帶著99元離開。

  《黑天鵝效應The Black Swan》的作者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在《隨機騙局:潛藏在生活與市場中的機率陷阱(舊版中文書名為「隨機的致富陷阱:解開生活中的機率之謎」)Fooled by Randomness: The Hidden Role of Chance in Life and in the Markets》一書中就提過他也參加過這個遊戲,理性主義的思考方式差點讓他栽了。

  對於這一點,經濟學賽局理論的邏輯非常明確又簡單,因此理論學家甚至沒興趣多花腦筋,就接受了這種賽局式的情境——它有個專門的名稱叫做「最後通牒遊戲(Ultimatum Game)」。一直到15年前,才有人想用真實的凡人來實際測試一下這個遊戲。過去這十多年間,研究人員終於了解到,發現人類行為法則最好的方法,並不是靠完全理性或純粹利己的假設前提來推導,而是實際用社會原子來做實驗,用實驗來探測他們的想法和情緒,就像物理學家對待原子那樣。「最後通牒遊戲」就是個典型的例子。

  不是某個人腦袋認為其他人會怎麼做,其他人就會照某人預測的做。心理學研究結果的重要性也是在此。

  到現在為止,研究人員已經測試了好幾百個這種遊戲,一般都是利用志願的學生,通常是要學生分配10元或20元左右的金額。令理論學家吃驚的是,在這種只有「一面之緣」的實驗裡,得到的結果相當一致。那些充當「提案人」的學生,大約都提出40%左右的金錢給對方,或許是因為他們覺得這樣比較公平,或者是怕對方拒絕。這些學生扮演「接受者」的時候,一半以上會拒絕低於20%的分享,就算金額提高到數百元也一樣。顯然,極少學生表現出預設的利己行為。

  這種結果和經濟學家的預期實在差太遠了,因此一開始他們根本就拒絕接受。舉例來說,有些理論學家反對的理由是,受試者在實驗過程中,可以看到對方的臉,因此可能會預期日後有機會碰到同一個人,這使得他們遵循一般的互惠利他邏輯,做出合作的行為。但現在研究人員利用電腦做同樣的實驗,雙方可說是完完全全的陌生人了,未來所有可能產生的顧慮都不存在了,實驗的結果還是一樣,人們依然表現出合作的態度。

  傳統理論學家反對的另一個理由是,大部分的實驗對象都是學生,實驗的結果只反映了學生的天真和理想主義特質,並不能代表普通人的行為。然而,進一步的實驗連這種搶救正統的最後掙扎都推翻了。

  幾年前,艾默里大學(Emory University)的人類學家亨利區(Joseph Henrich)以全球15個不同文化族群的人為對象,進行「最後通牒遊戲」的實驗,範圍從坦尚尼亞(Tanzania)的農民到秘魯(Peru)。為了使參加的人重視這項遊戲,亨利區設定的金額約為當地一、兩天的所得。他們發現,有些文化裡的人真的非常慷慨,例如巴拉圭(Paraguay)東北部的阿契人(Ache)和印尼的拉美拉若人(Lamelara),提議分給對方的金額平均超過50%。但更重要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表現出來的行為,都和經濟學家設想的利己行為相去甚遠。就連最吝嗇的人,平均都提出25%以上的金額與對方分享;如果提議的金額低於25%,不分種族文化,對方通常都拒絕接受。

  吝嗇、慷慨、理性主義、貪婪自利、互惠利他,上面哪個形容詞最能形容你?

  亨利區團隊的結論是:「除了本身的實質收益之外,很多實驗對象還關心公平互惠原則,他們願意自己少分一點,也願意回報那些表現出合作意願的人,而對於那些沒有合作意願的人,即便他們有所損失也要處罰。」……

  請回想「好事為何多磨?好人為何會辦壞好事?」裡面王鼎鈞寫下的人生智慧。

  換個角度來想,不要把別人的付出或對我們的好當成理所當然,不然就要有對方隨時不幹或扯你後腿的心理準備。

  另一方面,既然每天寫下五件令你感恩的事,就可以讓你更快樂(請參閱「三個小習慣,讓自己更快樂」)。那麼,表達感謝之意,也可說是一件利己的好事。

  令人有點尷尬的是,研究也顯示,現代經濟學理論有它自己的文化影響力,會使得經濟學家的行為表現稍異於「常人」。有項研究是以不同學門的研究生為對象,讓他們扮演類似於休謨所描述的農夫情境。其中研究心理學或數學的研究生,行為表現和一般人相同;而那群經濟學的研究生,顯然吸收了「人會採取利己行為」觀念,自己也表現出同樣的行為——他們拒絕合作的比例,比其他學門的學生高出很多。事實上,研究經濟學(尤其是以前那種教學方式的經濟學),似乎會讓人變得比較貪婪。正如負責這項研究的人所說的:「長期接觸利己的模型,真的會鼓勵利己的行為。」現在全球有很多政府都聘請經濟學家擔任顧問,想想這批人有多大的影響力——我認為這是個令人憂心的現象。(《隱藏的邏輯:掌握群眾行為的不敗公式The Social Atom: Why the Rich Get Richer, Cheaters Get Caught, and Your Neighbor Usually Looks Like You》頁168)

  再一次證明,大腦可以被塑造改變,個性也會跟著逐漸改變。

  貧富差距過大會造成社會不穩定,不曉得是不是同樣的心理機制所促成?請回想雷曼兄弟執行長Richard Fuld在健身房被扁的新聞。


相關文章:
  公道自在「人心」──換個角度,再看「最後通牒博奕Ultimatum Game」
  為什麼不要跟人爭論政治、宗教議題?——我們先用情緒下決定,再用理性找理由
  服從權威(Obedience to Authority)——邪惡的平凡性(banality of evil)
  為什麼網路上容易出現極端性的言論?
  貧富差距擴大會縮短每個人壽命
  如何提高器官捐贈率?看看美國伊利諾州怎麼做
  怎樣可以讓更多人做善事?

繼續閱讀...

《黑天鵝效應The Black Swan》作者的忠告

1 意見
分享

  (a)第一,將正面意外和負面意外加以區別。對於人類所從事的工作,學著把那些會帶來(或一直帶來)極大利益的不可預測事物,和那些不瞭解未來就會造成傷害者加以區別。黑天鵝事件正面、負面皆有。……

  負面黑天鵝產業是那種意外事件會造成嚴重衝擊和傷害者。如果你的行業是軍人、巨災保險,或住家保全,你所面對的就只有不利事件。同樣的,……如果你所從事的是銀行和放款業,意外事件很可能對你是負面的。你把款子放出去,最佳的情況是你把款子收回來——但如果借方違約的話,你可能把你的錢全賠光。當借方發大財時,他不太可能多分一些股息給你。

  除了電影之外,正面黑天鵝產業的例子還有:出版業的某些區域、科學研究,和創投業。在這些產業裡,你小賠以求大賺。……

  在這些產業中,如果你什麼都不懂,那你就很幸運——特別是如果其他人也是什麼都不懂,但他們不知道這點。而且如果你知道你對哪個領域無知,你就可以大快朵頤了,這麼說吧,你是唯一去看沒被讀過的書的人。這和「槓鈴」策略完全吻合,盡量暴露在正面黑天鵝事件之中,同時偏執地避開負面黑天鵝事件。你所暴露於其中的正面黑天鵝事件,你不必對其不確定性的結構有絲毫的瞭解。我發現我很難解釋清楚的說,當你的損失極為有限時,你必須盡其可能地積極、投機,有時甚至是「不可理喻」。

  平庸的思想家有時候將這種策略比喻成收集「彩券」的策略。那根本就不對。第一,彩券的報酬並非規模可變;其獎金的上限為已知。戲局謬誤(ludic fallacy)在此可以適用——和彩金相較,規模可變性讓真實生活的報酬沒有限制,或是其限制為未知數。第二,彩券的規則為已知,且其機率屬實驗室風格,相當清楚;而在此處,我們並不知道規則,而且可以從其他的不確定性獲利,因為不確定不會傷到你,只能讓你獲利。

  (b)不要尋找明確而狹隘的東西。簡單說,不要心胸狹隘。提出「機會青睞有準備者chance favors the prepared」這個觀念的偉大發現者巴斯德(Pasteur)知道,你不要每天早上起來就去尋找一些特殊的東西,而是要努力工作,讓偶發事件進入你的工作生涯。誠如另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尤吉‧貝拉(Yogi Berra)所說的:「如果你不知道你該往哪個方向走,你就要非常小心了,因為你可能會一事無成。」

  同理,不要嘗試去預測明確的黑天鵝事件——通常是你所沒預測到的黑天鵝事件讓你受傷慘重。……投注在準備上,而不是預測上。

  記住,無限的警戒是不可能的。

  就算你是全世界最有權的人,你也無法預防有人突然拿鞋往你身上丟。

  (c)抓住任何機會,或任何看起來像機會的東西。機會很稀有,遠比你所想的還稀有。記住,正面黑天鵝事件有個必要的第一步:你必須暴露在其中。許多人碰到機會時,並不知道他們將會得到人生中的幸運突破。如果一家大出版商(或是大畫商、電影公司老闆、頂尖銀行家、大思想家)約你見面,請把你所有的行程都取消:你可能永遠都不會見到這樣的窗口再度為你敞開。有時候我很訝異,竟然很少人知道這種機會不是長在樹上。你要盡量收集免費的非彩券(酬金沒有上限者),而且一旦開始獲利,不要隨便放棄。努力工作,不是去做那些枯燥乏味的例行事務,而是去追逐這種機會,並盡量暴露在其中。這使得住在大城市的價值無法衡量,因為提高了不經意邂逅的機會——你得到機會,暴露在不經意的邀請裡。住在鄉下的想法是基於我們生活在「網際網路時代」,溝通無阻,但這種想法卻偏狹地把正面不確定性來源給排除掉了。外交官非常瞭解這點:在雞尾酒會上隨性聊聊經常可以帶來重大突破——不是枯燥的書信往返或電話交談。去參加派對吧!如果你是個科學家,可能會意外碰到一個想法,開啟了新研究。如果你有自閉的毛病,就派你的同事去參加吧。

  機會稀有,但要小心被騙。

  (d)要小心政府的明確計畫。讓政府去預測(這使得官員自己覺得好過一點,並讓他們有個存在的理由),但不要太推崇他們所說的話。記住,這些公僕的興趣在於求生存和自保——不是得到真相。這並不表示政府沒有用,只是你必須對其副作用保持戒心。例如,金融官員很容易犯嚴重的專家問題,而且他們傾向於寬恕魯莽(而隱藏)的冒險行為。……私部門在預測上是否會做得比較好。嗚呼,不。再一次,請回想銀行在他們的資產組合裡隱藏爆炸性風險的故事。有關這類稀有事件的事,最好不要信任大企業,因為其高階經理人的績效,不能從短期的基礎上觀察出來,而且他們會玩弄制度,顯示出良好的績效,好讓他們得到年終獎金。資本主義的致命要害在於,如果你讓企業去競爭,有時候最嚴重暴露在負面黑天鵝事件的公司,會看起來像是最適合生存者。……市場並非戰爭的良好預測者。沒有任何人是任何事物的良好預測者。抱歉。

  投機教父科斯托蘭尼曾說,只有騙子才總是能買在最低點,賣在最高點,最幸運的人也沒法辦到。

  (e)「有些人是這樣的,如果他們不懂,你就沒辦法跟他們談下去。」偉大的不確定性哲學家尤吉‧貝拉曾經這麼說過。不要浪費時間去和預測者、股市分析師、經濟學家,和社會科學家對抗,除非你想消遣他們。他們非常容易被人取笑,而且大多數還會惱羞成怒。對不可預測性慨然嘆息是沒有用的,人們還是會愚蠢地做預測,尤其是如果有人花錢請他們預測,而且,你無法終結這種制式化的欺騙。如果你的工作就是要留意預測,記住,當你把預測時間拉長,其準確性迅速惡化。

  補充一個職業,算命師。

  如果你聽到一個「知名的」經濟學家使用均衡或常態分配等字眼,別和他爭論;只要忽略他就行了。(《黑天鵝效應(擴充新版)The Black Swan: The Impact of the Highly Improbable》頁305)

  大多數的書我看完後很長一段時間才有可能想看第二遍,《黑天鵝效應》卻在我還沒讀完時,讓我有想要讀第二遍的念頭,這是一本精神饗宴。


相關文章:
  未知比已知重要——火雞與瞎子摸象
  網路賺錢網站:意諾新(InnoCentive)
  想要中威力彩頭獎,該怎麼買
  假如你是千億富翁,你會怎麼買威力彩?
  存活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與騙術

繼續閱讀...

2008年12月16日 星期二

怎樣可以讓臉在六十幾歲時看起來像二十幾歲?——達賴喇嘛的現身說法

3 意見
分享

  達賴喇嘛(Dalai Lama)說道:「一般人總以為培養慈悲心是在為別人,是在奉獻社會。其實這只是表面的看法,我個人的經驗是每當我慈悲待人時,立刻直接受益的是我,而不是別人。我得到的是百分百的利益,別人可能只得到50%,因此培養慈悲心的主要動機其實是自利。根據我的經驗,每當我心裡湧起對別人的關懷,立刻會感受到內在的力量。結果是:我的恐懼減少了,而快樂增加了。這個世界上到處都有問題嗎?沒關係。縱使有讓人驚駭、悲傷的事情,我或許會難過幾秒鐘,但我很快就能恢復平靜的心靈。」事實上這正是艾克曼(Paul Ekman)觀察達賴喇嘛情緒反應的強烈印象。

  達賴喇嘛說:「我認為慈悲就像禪定一樣,會讓躁動的心恢復平靜,慈悲心可以說是最強大的鎮靜劑。」(《破壞性情緒管理:達賴喇嘛與西方科學大師的智慧Destructive Emotions: A Scientific Dialogue with the Dalai Lama》頁211)

  上面的內容剛好可以跟「怎樣可以讓臉在六十幾歲時看起來像二十幾歲?」裡保羅‧艾克曼(Paul Ekman)的觀察做對照與補充。

  而《快樂學——修練幸福的24堂課Happiness: A Guide to Developing Life's Most Important Skill》的作者馬修‧李卡德(Matthieu Ricard)在《破壞性情緒管理》一書中,對於如何擺脫破壞性情緒的其中一段說法,或許可作為更進一步的註解。

  「你或許會以為,一個人若是去除所有的情緒,豈不是呆若木頭。事實絕非如此,自由的心靈是最清明的。一個心靈平靜,完全不受情緒干擾的聖者,對別人的苦樂感受是最敏銳的;反之,一個心神渙散困惑的人是最遲鈍的。心靈平靜的聖者,能洞悉他人的痛苦與因果法則,因為他有更細緻的判斷力與更寬廣的慈悲心。」

  書中114頁有提到保羅‧艾克曼(Paul Ekman)做的一個研究,證實禪修會讓人更敏銳地察覺出臉部表情所透露出的情緒(每一種表情只出現五分之一秒或三十分之一秒)。

  「又有人會說,情緒如果不表達出來恐怕會造成不健康的心態。然而表達情緒有很多不同的方式,舉例來說,表達憤怒不一定是狂暴與羞辱,而可以靠智慧來面對。情緒不需要壓抑,可以將之轉化為與自己的智慧對話,用以了解心的本質,要觀察情緒的生滅而不去種下未來情緒起伏的種籽。如此在當下便可避免怨恨的傷害,長遠來看則不會以狂暴的方式重現。」

  關於憤怒表達出來的壞處,請參閱「感覺憤怒就應該發洩出來嗎?」。

  「最後一個問題是,人可不可能完全擺脫負面情緒,答案要看個人的智慧與自由。如果你認為破壞性情緒會限制內在的自由,阻礙正確的判斷,那麼只要你愈超脫,情緒的影響力就愈小,你會變得更自由、更快樂。」

  「逸樂(pleasure)與快樂應該有所區別。這裡所說的快樂是一種深刻的滿足,伴隨著心靈的平靜與許多正面特質,例如利他精神。逸樂則會隨著時空、環境與對象而改變,改變是必然的。此刻讓人逸樂的事情可能不久就會愈來愈麻木,到後來變成不樂,變成了痛苦。逸樂會在享樂的過程中自己耗盡,就像蠟燭終有油盡燈枯的時候。相反的,深刻的滿足趕並不因時間、地點或對象而改變,這種心理狀態會隨著經驗而增長,從各方面來看,都與逸樂不同。我們想要擺脫破壞性情緒的影響,就要追求內在的穩定、清明與滿足這種快樂。」

  「……佛教認為人人皆有佛性,可以說是一種原善而非原罪的觀念。……覺悟的前提是:惑障的情緒不是心的本質。一塊金子可能掩埋在泥地裡幾個世紀,但金子本身永遠不會改變,你只須撥開一層層的塵泥,顯露出它原來的面貌。成佛就是一個淨化的過程,慢慢累積正面特質與智慧,最後你會達到一個完全了徹的境界,一切惑障或破壞性情緒都無由產生。有人可能會覺得奇怪,一個有感覺的人怎能沒有情緒?這個問題似乎無法成立,因為正是破壞性情緒使一個人無法看清真相,正常運作,對於事物與心的本質沒有正確的認知。當你能看清真相時,就比較容易擺脫負面情緒,培養正面情緒,而這是以理性和自然的慈悲心為基礎的。」

  最後一句,呼應達賴喇嘛的說法。

  破壞性情緒使人無法看清真相的例子看社會新聞就有,比如路邊攤老闆看球賽對著電視機罵球員,結果路人誤以為老闆罵他,就拿刀砍了過去。

  「凡事都應建立在直接的經驗上,否則就像在冰上建造美麗的宮殿,一旦冰融化了便注定要下沈。正如佛陀所說的,『我只能指出一條路,但路還是要你自己去走。』當然這並非易事,經驗需要毅力、勤奮與不斷努力的配合。這是需要時間的,所幸只要你盡力而為,努力一定不會白費。」(《破壞性情緒管理》頁157)

  換成腦神經科學的說法,正面情緒的腦神經連結並非一念之間即可完成,經由不斷的練習,就能建立起強大的腦神經連結,不讓負面情緒輕易影響我們。


相關文章:
  培養平等心和慈悲的法門
  煩憂不請自來,快樂要費心尋找
  [心理測驗]憤怒問卷——你是一個愛生氣的人嗎?
  如何控制憤怒的情緒
  挫折復原力指南
  挫折復原力小語
  敵意——會不會罹患心臟病的重要指標
  Change:同理心的角度

繼續閱讀...

2008年12月15日 星期一

老師,我們學這個,除了考試,什麼時候才會用到?

1 意見
分享

  我教的國中三年級學生都沒法體會直線的標準方程式有什麼用處,結果就問:「我們什麼時候才會用到這個?」

  在過去,這問題會讓我非常煩惱,結果會搞得我給自己教的每樣東西去找理由。而現在,我只說:「永遠不會。你永遠都不會用到它。」

  然後,我會提醒他們,人們練習舉重,不是為了哪一天有人把他們擊倒在地,然後在他們胸部上放上啞鈴。你要舉重,是為了能夠在玩美式足球時打倒防守線衛,是為了能拿得起超市買回來的菜,或者是抱起你的孫兒孫女,而不會第二天肌肉酸痛。你要做數學習題是為了鍛鍊邏輯思考的能力,讓你將來可以當個優秀的律師、醫生、建築師、典獄長,或是家長。

  數學就是思考的舉重訓練!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它是手段,而非目的。(《創意黏力學Made to Stick: Why Some Ideas Survive and Others Die》頁256)

  之前在「為什麼要(終身)學習?」這一篇網誌,寫了「為什麼要學一些離開學校後再也用不到的知識?」的兩種說法。

  《創意黏力學》這本書提供了另一種想法(說法),具體、容易了解、也不會有壓迫感。我想這說法不只適用在數學,也適用在其他科目上。

  如果你想讓別人更容易了解你要傳達的概念(教書、廣告、簡報等等),並且記得住,《創意黏力學》是本非常不錯的書。

註:這說法出自美國數學老師Dean Sherman。有一群美國數學老師在網路上討論,要如何告訴學生,為什麼學代數?學代數有什麼用?http://mathforum.org/t2t/thread.taco?thread=1739


相關文章:
  不要低估你自己,也別低估你同學
  為什麼要讀書(學習)?——女王的教室阿久津真矢老師版
  如何培養興趣與好奇心
  學習新解:多元智能理論心理學家的看法
  孩子比你想的還聰明
  教養的迷思——孟母三遷VS養不教,父之過
  愛因斯坦不玩識字卡
  台灣學童數學比美國好的原因——看美國人自己怎麼說
  對抗心智老化的十大要訣
  快樂,從心開始——學習創造樂趣
  為什麼網路民調跟部落格blog上的意見調查不能輕信?
  為什麼學歷高的人照樣(有時更容易?)會被詐騙?
  數字可以怎樣「詐」我們
  合格的民調應該要公布哪些資料?
  存活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與騙術
  雙重存活者偏差(Double Survivorship Biases)

繼續閱讀...

2008年12月12日 星期五

好事為何多磨?好人為何會辦壞好事?

2 意見
分享




  做事要耐煩,做好事尤其如此。做壞事的人自知理屈,能忍受一切盤根錯節之處,做好事理直氣壯,容易憤慨負氣,以致人間好事多磨,而壞事常成。昔人說:世上多少好事,被壞人破壞了!也有多少好事,被好人辦壞了!好人怎麼會辦壞了好事呢?他心裡當然是希望辦好的,可是他缺少「成事」必需的韌性,——他有的是「任性」,認為他是好人,不屑於「忍氣吞聲」,事成了是你們的好處,事敗了我沒有損失。好吧,那就讓它失敗,給你們一點教訓!(《人生試金石》頁91)(《風雨陰晴王鼎鈞:一位散文家的評傳》頁123)

  最近讀《風雨陰晴王鼎鈞:一位散文家的評傳》時,讀到了上面那一段。還記得這是國中國文課本的其中一課,叫「得理讓人」。多年過去,前半段還依稀記得,後半段卻全然忘卻。唉!這一段話何其重要。

  臺灣上網人數超過六百萬,雖然看這個部落格的人只佔其中非常小的一部份,但還是希望能略盡棉薄之力,幫助底下這兩樁好事達成。


  遠傳舉辦募集三萬封幸福卡片的活動,募集滿三萬封卡片將捐30萬給世界展望會,幫助國內偏遠地區的100個小朋友上學。不需要買東西,也不需要出錢,結果已經過了半個月,還剩13天,人數連一半都沒有。

http://event.fetnet.net/xmas/


  寫完卡片,記得到http://event.fetnet.net/alegria/index.asp試試手氣,看看能不能拿到太陽劇團(Cirque du Soleil)歡躍之旅(Alegria)的VIP門票兩張(價值14000元)。


  另一個是中國信託發起的「點燃生命之火」愛心活動,只要有一萬名網友串連這個活動,中國信託將捐出100萬元給家扶基金會推動「脫貧計畫」,幫助弱勢家庭及孩童。

http://chinatrust.dc.com.tw/index.aspx




相關文章:
  「為善不欲人知」的原因跟你想的不一樣──善人門前是非多
  惡人常早夭,好人易長命
  怎樣可以讓更多人做善事?
  一個4歲罹癌女童(8歲去世)為癌症研究募得100萬美元的真實故事
  沒想到這樣做,人們反而會捐比較多錢給公益團體
  快樂、漣漪效應(ripple effect)、情緒感染(emotional contagion)──《蜻蜓效應The Dragonfly Effect》書摘

繼續閱讀...

2008年12月11日 星期四

利用免費資源學商業用英文,提昇職場競爭力

0 意見
分享
中小企業網路大學校在2008年提供了由淺入深的十堂商用英語課程(2012年開的職場語言系列課程,連結為http://www.smelearning.org.tw/learn/course/course_list1.php?sid=10003&fid=1378&cp=%BA%EE%A6X%AA%BE%C3%D1%BE%C7%B0%7C%A8t%A6C%BD%D2%B5%7B%2F%A4%BB%A1B%C2%BE%B3%F5%BBy%A8%A5%A8t%A6C,短網址為http://goo.gl/UhGFM)。

商用英語--商務英文Part1
介紹商務往來中最有機會用到的情境,包括在工作面試以及簡介產品、公司資料等,實用句型與情境讓學習者能輕易將所學應用到職場中。

商用英語--商務英文Part2
介紹商務往來中最有機會用到的情境,包括服務與拜訪公司、客戶之相關資料,大幅提升工作競爭力。

商用英語--商務英文Part3
介紹商務往來中最有機會用到的情境,包括促銷活動以及擺攤之設立與尋找之相關資料,大幅提升工作競爭力。

商用英語--國際貿易英文Part4
精選進行國際貿易時較常接觸的場景和議題,讓學習者輕鬆以英語應對週遭任何情境,快速累積英語競爭力。

商用英語--國際貿易英文Part5
課程大綱:一.Banking for Travel 出差換匯銀行相關服務。二.Opening an Account 開戶。三.Checks and Cards 支票與卡片。

商用英語--國際貿易英文Part6
課程大綱:一.Requesting Samples 索取樣品。二.Placing an Order 下訂單。三.Making a Factory Order 向工廠下訂單。

商用英語--國際貿易英文Part7
課程大綱:一.Quality-Control Problems 品管問題。二.An Overseas Assignment 調派到國外機會。三.Making Hotel Arrangements 安排旅館訂房事宜。

商用英語--談判英文Part8
本單元以介紹談判時會用到的英語為主,透過真實情境讓學生模擬談判時可能遇到的狀況。

商用英語--談判英文Part9
課程大綱:一.Making an Offer 報價。二.Inquiring About Prices 詢問價格。三.Price Negotiations 議價。

商用英語--談判英文Part10
課程大綱:一.Types of Payment 付款方式。二.Wrapping Up 交易完成。三.Sole Agency 獨家代理。


LiveABC網站(中小企業網路大學校商用英語課程的製作公司),模擬52種商務情節的對話。

http://www.liveabc.com/site/Online_Store/resource/businesstalk/busi.asp


台北市立圖書館NetLibrary的電子書可以學商用英文寫作。

Business English : A Complete Guide to Developing an Effective Business Writing Style

Business Writing Skills : A Take-charge Assistant Book

Handbook for Business Writing


相關文章:
  用免費資源增進你的求職競爭力
  非中小企業員工怎麼加入中小企業網路大學校會員?
  歷屆公務員公職考試、專技人員國家考試考古題與解答
  熬夜加班(唸書)有多沒效率?
  住外縣市怎麼辦台北市立圖書館借書證?
  如何申請北市圖NetLibrary電子書帳號?
  免費練習英文(美語)聽力的好網站
  A Class Divided——免費練習英聽的好影片

繼續閱讀...

用免費資源增進你的求職競爭力

0 意見
分享
既然辦了台北市立圖書館NetLibrary電子書帳號,當然就應該物盡其用。

如何寫(英文)求職履歷?

101 More Best Resumes

175 High-impact Resumes

Haldane's Best Resumes for Professionals {Haldane's Best Series}

The Complete Idiot's Guide to the Perfect Resume

The Resume Kit


如何寫(英文)求職信?

Haldane's Best Cover Letters for Professionals

How to Write Successful Cover Letters {VGM Career Books}

The Complete Idiot's Guide to the Perfect Cover Letter


面試時應該如何得體應對?

101 Great Answers to the Toughest Interview Questions

96 Great Interview Questions to Ask Before You Hire


如何找工作?

Getting a Job After University : How to Discover the Right Opportunities to Meet Your Interests and Needs


相關文章:
  非中小企業員工怎麼加入中小企業網路大學校會員?
  歷屆公務員公職考試、專技人員國家考試考古題與解答
  熬夜加班(唸書)有多沒效率?
  住外縣市怎麼辦台北市立圖書館借書證?
  如何申請北市圖NetLibrary電子書帳號?
  免費練習英文(美語)聽力的好網站
  A Class Divided——免費練習英聽的好影片
  利用免費資源學商業用英文,提昇職場競爭力

繼續閱讀...